敦煌

千年敦煌,相约北京——“如是莫高”敦煌艺术大展暨“莫高精神”红色主题展即将开幕

2月28日,“如是莫高”敦煌艺术大展新闻发布会在北京举行。敦煌研究院副院长张元林,首旅集团副总经理、北京展览馆集团党委书记、总经理丛日芳,中国敦煌石窟保护研究基金会理事长杨秀清、秘书长宋真,北展敦煌文化艺术中心总经理、寰宇视界国际(北京)会展有限公司总经理李曦出席发布会并致辞。首季展览将于3月29日至10月28日正式向公众开放。本次展览由敦煌研究院与北京展览馆集团有限公司联合主办,北京展览馆集团有

《少年游·敦煌》出版发行

中新网甘肃新闻2月28日电 由敦煌研究院与湖南文艺出版社精诚合作,于近期推出青少年的文化大礼——《少年游·敦煌》。全书共分为五册,以历史沿革为主线,选择莫高窟北凉至元代10个朝代的50个洞窟,500多个知识点,300多个高清莫高窟壁画图片,从石窟营建、壁画内容和塑像艺术等三个角度出发,多方位生动讲述敦煌莫高窟1600余年的匠心营造和历史变迁。该书中还特别设计“乐游百科”,详细解析艺术、历史文化难点

来自敦煌莫高窟的春之使者——“敦煌·飞天啾”

中新网甘肃新闻2月28日电 在敦煌莫高窟的壁画中,有一只神秘而美丽的青鸾,它栖息于285窟窟顶南坡,宛如春天的使者,在阳光下轻唱着动人的旋律。近日,一款以它为灵感设计的精美毛绒玩偶——“敦煌·飞天啾”在敦煌亮相,其颜值爆表、气质软萌。莫高窟285窟建于西魏时期(公元538-544年),是敦煌石窟中保存最完好的洞窟之一,也是“青鸾”的栖息之地。青鸾,在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属于凤凰的一种,它身披绚丽羽毛

历时三年筹备 “如是莫高”敦煌艺术大展将开幕

中新网北京2月28日电(记者 上官云)3月底,一场精彩的“如是莫高”敦煌艺术大展将在北京拉开帷幕。本次发布会嘉宾合影。主办方供图 据主办方介绍,此次展览历时三年精心筹备,将呈现九座复刻洞窟,这是迄今为止规模最大、复刻数量最多的1:1敦煌石窟经典石窟群。其中八座为特窟(包括一座在敦煌不对外开放的特窟),以及历史价值重大的普窟——藏经洞。其中,莫高窟特窟第217窟的复刻版本为全球首次亮相。通过精准的数

字魂敦煌画意体:启敦煌美学新篇,引领文化商业新融合

敦煌,不只是中国美术的源头、艺术的宝库,更代表了一千六百余年来中国人对美的追求。携手敦煌画院,字魂创意字库将壁画美学与书法艺术融汇贯通,以计算机字库为载体,让更多人重新感悟、应用和共创历久弥新的敦煌之美。本次文化跨界的成果——字魂敦煌画意体,从敦煌壁画的线条构图中汲取灵感,并借鉴了敦煌写经中的经典唐楷笔法。字体的起笔、行笔、收笔等均经由设计团队的精细化处理,使得每一笔一划,都流溢着飞天之舞的灵动多

《读者》总编辑陈天竺:愿为书友播“书香”

中新网兰州2月26日电 题:《读者》总编辑陈天竺:愿为书友播“书香”中新网记者 闫姣“我将始终把目光投注到最简单也最丰富、最质朴也最深刻的文字世界,让更多的人感受到文字和阅读的力量。”全国人大代表、读者杂志社总编辑陈天竺说。作为“书友”的她也这样践行着,向全球读者散播着“书香”。2024年8月,在全国人大代表、读者杂志社总编辑陈天竺推动下,《读者》杂志“敦煌号”首期英文版和俄文版出版面世。图为《读

敦煌玉门关景区:多元创新焕发文旅新活力

中新网甘肃新闻2月27日电 (唐囡囡 巩希雯)2月底,敦煌玉门关景区以一系列创新举措成功激活旅游新热潮,为游客带来全新的游览体验,也为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在业态创新方面,玉门关景区匠心独运,增设8处打卡点,全面提升游客游览体验。游客中心内的诗词文化展示区别具一格,游客不仅可以书写通关文牒,体验卷轴与折页带来的历史韵味,还能参与妙趣横生的诗词挑战赛。挑战赛设置九个等次,以诗为媒,吸引近万

敦煌月牙泉冰雪消融再现迷人“山泉风情”

在广袤无垠的西北大漠,敦煌月牙泉宛如一颗遗世独立的明珠,静静诉说着千年的故事。冬季,这片沙漠奇观在冰雪的覆盖下陷入沉睡。春天来了,随着气温回升,湖面上的冰雪逐渐消融,月牙泉再次焕发出迷人的大漠风情,吸引着无数游客前来探寻它的神秘魅力。(王斌银 周玉玲)

敦煌守护者的坚守与担当

对全国人大代表汪万福的采访,是一场关于坚守与传承的对话。他用质朴的话语讲述着敦煌的故事,从防沙治沙到文物修复,从生态保护到民生关切,每一个细节都透着他对这片土地的热爱。采访中,汪万福说得最多的是“责任”二字。作为全国人大代表,他深知自己肩负的使命,不仅要为文化遗产保护发声,更要为民生福祉建言。他的建议总是经过深入调研,汇聚了基层群众的心声,字里行间满是对文化遗产和人民群众的敬畏和深情。马富春 来源

全国人大代表汪万福:在文化遗产保护中书写“敦煌故事”

“每一个建议都关系到文化遗产的传承,关系到人民群众的福祉,必须慎之又慎。”全国人大代表、敦煌研究院保护研究部副部长汪万福正紧锣密鼓地为即将召开的全国两会做准备。今年,他继续关注文化遗产保护。为了提出更具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建议,他深入基层开展调研,查阅大量资料,并与研究院的同事反复讨论完善。汪万福与文化遗产保护结缘于1989年。那一年,他从甘肃农业大学林学系毕业后,带着对敦煌的向往,来到这片神秘的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