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博物院

(新春见闻)“馆”中寻“蛇”影:从文物到文创

中新社太原2月4日电 题:“馆”中寻“蛇”影:从文物到文创中新社记者 杨静“‘蛇元素’文物展现古代工艺之美,文创产品设计独具匠心,古今文化在博物馆内碰撞。”正月初七,参观完山西博物院内的文物后,市民刘佳与孩子迫不及待开始挑选各类“蛇元素”文创产品。中国传统文化中,蛇被誉为“小龙”,是龙图腾的原型之一,也是灵动、智慧、生命力的象征。农历乙巳蛇年,山西各博物馆的蛇文物纷纷走上“C位”,吸引民众在“寻蛇

古老戏曲正青春

新春伊始,万象更新。在舞台上,我看见古老戏曲正在积极拓展“戏曲+”的创新表达形式,不断助力戏曲的传承。传统戏曲正在抓住“人工智能”这一席卷全球的浪潮,巧妙地与文博资源深度联动,创造出亦真亦幻、精美绝伦的场景,拓展了戏曲的表现力。当山西博物院的金代戏俑、晋侯鸟尊等文物,在MR+AI虚拟空间视效技术的加持下“动起来”,戏曲名家的配音响起;当戏曲文物乘着国宝晋侯鸟尊的翅膀,穿过城市夜空,来到晋祠水镜台古

寻“蛇”(上新了)

这是一件夔龙衔虺纹陶模。  古人铸造青铜器的最初“蓝图”是模范。陶土制成的模范,虽质朴无华,却暗藏玄机。细微处,蛇形纹理若隐若现,那是工匠在塑形时精心勾勒的初稿。从泥坯到铜器成型,蛇迹贯穿始终,它不仅是工艺步骤的记录,更是古人对完美造型执着追求的见证。这是一件蟠虺纹龙形玉佩。  蛇形玉器以其细腻雕琢,将蛇的柔美、灵动与玉的高洁、温润交织,演绎着古人对美好生活的祈愿与精神寄托。蛇,这一神秘而古老的生

文化中国行·国宝画重点|古人过冬取暖的N种方法

时值冬日,你可曾好奇,在没有现代科技的古代,古人如何抵御严寒?今天让我们一探究竟,解锁古人防寒保暖“秘籍”→第一招:御寒衣物 古人也有潮流穿搭?太原北齐壁画博物馆馆长王江介绍,人类最早用来保暖的“冬装”主要由兽皮制成。后来在兽皮基础上发明了“裘”,即将兽皮带毛鞣制成既保暖舒适、又漂亮耐磨的毛皮,再制作成衣服。在山西太原北齐徐显秀墓室的壁画上,画着墓主人穿着银鼠裘氅的形象。黑色的鼠尾花纹整体排列,具

文化中国行丨年味更有文化味!春节假期博物馆日均接待观众超千万

人民网北京2月7日电 (记者韦衍行)记者从国家文物局获悉,据初步统计,2025年春节假期期间(1月29日-2月4日),全国博物馆接待观众7264.87万人次。日均接待观众超1000万人次,较去年增长12.84%。陕西、四川、江苏、浙江、广东5省份博物馆接待游客超过500万人次。55家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接待观众达516.73万人次,呈持续增长态势。观众正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参观展览。人民网记者 韦衍行摄2

(文化新纪行)山西小年推出三项“蛇展”

中新社太原1月22日电 (记者 胡健)文物大省山西22日推出三项与“蛇文物”相关的展览,展出的文物从商代绵延至明清,通过形态各异的蛇文物,映射出古人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山西博物院推出“寻蛇——藏在山西博物院里的蛇”展览,通过龙蛇、金蛇、铸蛇、玉虬、画蛇、神蛇、巳蛇、灵蛇等8个板块,展出从商代到明代的蛇文物8件,其中6件首次亮相。1月22日,“寻蛇——藏在山西博物院里的蛇”展览在山西博物院开展。图为蛇

文化中国行丨年味更有文化味!春节期间博物馆日均接待观众超千万

人民网北京2月7日电 (记者韦衍行)记者从国家文物局获悉,据初步统计,2025年春节期间(1月29日至2月4日),全国博物馆接待观众7264.87万人次。日均接待观众超1000万人次,较去年增长12.84%。陕西、四川、江苏、浙江、广东5省份博物馆接待游客超过500万人次。55家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接待观众达516.73万人次,呈持续增长态势。观众正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参观展览。人民网记者 韦衍行摄202

文化中国行·国宝画重点|古人过冬取暖的N种方法

时值冬日,你可曾好奇,在没有现代科技的古代,古人如何抵御严寒?今天让我们一探究竟,解锁古人防寒保暖“秘籍”→第一招:御寒衣物 古人也有潮流穿搭?太原北齐壁画博物馆馆长王江介绍,人类最早用来保暖的“冬装”主要由兽皮制成。后来在兽皮基础上发明了“裘”,即将兽皮带毛鞣制成既保暖舒适、又漂亮耐磨的毛皮,再制作成衣服。在山西太原北齐徐显秀墓室的壁画上,画着墓主人穿着银鼠裘氅的形象。黑色的鼠尾花纹整体排列,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