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流

春节假期福建口岸出入境旅客近18万人次 同比增长约9.3%

据厦门边检总站统计,2025年春节假期(1月28日至2月4日),福建口岸累计查验出入境旅客近18万人次,查验出入境交通运输工具1480余艘(架)次,同比分别增长约9.3%、13%。其中,2月4日(正月初七),福建口岸迎来春节假期单日出入境客流峰值,累计查验出入境旅客近2.6万人次,查验出入境交通运输工具近200艘(架)次。“受益于迎来首个‘非遗版’春节和入境免签政策全面放宽优化,入境福建旅游、探亲

交通枢纽打车订单量上涨16%

2025年节前春运已经过半,各大交通枢纽迎来客流高峰。 南都记者 赵炎雄 摄 2025年节前春运已经过半,返乡人员踏上回乡之旅,出行市场再现新活力。数据显示,1月14日到1月21日,深圳铁路到发旅客439.8万人次,同比增幅8%,日均到发旅客近55万人次。同时,滴滴出行数据显示,春运以来,前往机场、火车站的打车订单同比上涨16%,滴滴打车高峰将出现在腊月廿七廿八,商圈购物打车订单将上涨35%。 深

春节黄金周海南三大机场客流创新高,运送旅客161.3万人次

1月28日—2月4日,2025年春节黄金周期间,海南岛内航空运输交出亮眼成绩单。据悉,海口美兰、三亚凤凰、琼海博鳌三大机场共保障航班9488架次,运输旅客161.3万人次,同比实现显著增长,其中三亚机场单日旅客量更以9.1万人次,刷新历史纪录。分机场数据显示,美兰机场以85.7万人次居首,三亚机场以69.2万人次紧随其后,博鳌机场6.4万人次创通航以来新高。春运启动以来,海南航空市场持续火热,美兰

进一步延长运营时间,今夜北京多条地铁线路运营至次日2时

新京报讯(记者裴剑飞)记者从北京市交通委获悉,2月3日北京迎抵京客流高峰,其中“七站两场”全天预计抵京98万人次。特别是夜间接驳压力大,3日23时至次日2时,“七站两场”抵京客流预计7.3万人次。记者了解到,交通部门在此前地铁延时运营的基础上,进一步延长了多条线路的运营时间。交通部门加强客流需求研判,采取综合保障措施,9条轨道交通线路延时运营,地面公交重点加密夜班线路,出租车和网约车加大运力储备,

2月8日全国铁路预计发送旅客1320万人次

新京报讯 据“中国铁路”微信公众号消息,2月7日,全国铁路发送旅客1425.1万人次。2月8日,全国铁路预计发送旅客1320万人次,计划加开旅客列车981列。铁路春运返程客流继续保持高位运行,从铁路12306车票预售情况看,今日热门出发城市主要有成都、北京、广州、重庆、西安、武汉、郑州、上海、杭州、长沙;热门到达城市主要有广州、北京、上海、深圳、成都、杭州、西安、武汉、重庆、郑州;南宁至广州、武汉

各地热闹喜庆贺新春

央视网消息(新闻联播):春节期间,人们品味年俗,外出游玩,在热闹喜庆中欢度新春。2月3日“立春”。北京古观象台举行了传统的“鞭打春牛”民俗活动,祈愿五谷丰登、国泰民安;在江苏仪征,舞龙舞狮、锣鼓、秧歌,20多个民俗表演踩街闹新春,为市民游客送去欢乐与祝福;在深圳,机器人装扮的小狮子与传统的醒狮共同起舞,现代科技与传统习俗完美结合,赢得市民游客阵阵喝彩。新春佳节,各地特色活动精彩纷呈。在天津,步行街

2025年春运前31天 南铁累计发送旅客已超2700万人次

中新网南昌2月14日电 (刘力鑫 李翔 胡友林)记者从中国铁路南昌局集团有限公司(下简称“南铁”)获悉,2025年春运前31天,南铁累计发送旅客已超2700万人次,与2024年同期相比增长4.4%。图为江西南昌站,众多旅客从站台上走过。刘力鑫 摄 今天(2月14日),南铁客流将继续保持高位,预计发送旅客92万人次,江西、福建两省将分别发送49.7万人次、42.3万人次。为满足旅客出行需求,南铁持续

粤港澳大湾区“跨境游”火热 港珠澳大桥单日出入境客流创历史最高纪录

本报珠海2月1日电 (记者贺林平)“一家人都想回来过年,有吃有玩有体验,非常期待!”2月1日大年初四,香港居民许彦萍一早便驾车带家人,经港珠澳大桥来到广东。到珠海看三灶鹤舞,到江门开平看碉楼,再到佛山顺德品尝美食,一家人的春节湾区“深度游”兴致满满。港珠澳大桥“一桥连三地”,持续带热粤港澳大湾区春节“跨境游”。据边检部门统计,1月28日(除夕)至1月31日(正月初三)期间,经港珠澳大桥出入境客流超

(粤港澳大湾区)港珠澳大桥创开通以来春运客流车流新纪录

中新社珠海2月22日电 (邓媛雯 王相国)为期40天的2025年中国春运于2月22日结束。珠海边检总站港珠澳大桥边检站公布称,今年春运期间累计验放旅客超339万人次、车辆67万辆次,较2024年春运分别增长约17.2%和25.1%,创下大桥开通以来春运客流车流新纪录。据了解,春运期间,经港珠澳大桥珠海公路口岸(下称大桥口岸)出入境的内地旅客144.3万人次、港澳旅客超过189.2万人次,较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