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物

德国农业专家:中国农业农村现代化成效显著、前景向好

2月23日,《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 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意见》发布。中国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国际社会对此有目共睹。中德农业中心德方副主任白闵琦(Michaela Boehme)2月24日在《中国日报》撰文称,近年来,中国的农业农村现代化取得显著进展。漫画作者:中国日报 马雪晶中国农业农村现代化成效显著文章指出,数十年来,得益于更高效的机械、更有效的投入以及

持续的寒潮对农业生产有何影响?应该如何应对?专家解读→

(央视财经《第一时间》)这两天,蛇年首场寒潮自北向南给中东部地区带来大风降温天气。持续的寒潮对农业生产和农产品供应会产生怎样的影响,又该如何应对?农业农村部农情调度分析显示,当前大部地区冬小麦处于越冬期,前期两轮雨雪降温补充土壤墒情、小麦得到抗寒锻炼,此次寒潮持续时间短,不会造成小麦大面积冻害,对设施蔬菜生产影响较小。中国农科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党委书记 刘录祥:因为越冬作物,包括小麦、油菜,还不到温

专家探讨进一步推广控肥增效新技术促进粮食安全

化肥是农业生产的重要基础物资。专家认为,在当前保障粮食安全和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背景下,应进一步推广控肥增效新技术促进粮食安全。这是记者在近日于北京召开的缓控释技术助力世界粮食安全高峰论坛上了解到的。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首席专家杜森表示,近年来,在我国粮食生产连年丰收的背景下,农用化肥用量连续下降,这背后是化肥利用率大幅度提升。当前农业发展面临提产能、增绿色的新形势,实施控肥增效、提升化肥使用效

中国科研人员提出新方法 有望提高水稻等作物产量

记者从中国科学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获悉,该中心林鸿宣院士团队与上海交通大学林尤舜团队的最新合作研究发现,通过精确调控植物激素赤霉素水平,可以突破主栽品种的抗逆性与产量互相拮抗的瓶颈,从而同时提高水稻的碱-热抗性和产量。该研究成果于北京时间1月30日在国际学术期刊《自然》发表。在上海松江农场,PH值达9的高碱性土壤中种植的水稻生长情况,含中等浓度活性赤霉素的水稻株系其耐碱性较强(图中右侧水稻)

中共中央、国务院:深入推进粮油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行动

【中共中央、国务院:深入推进粮油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行动】财联社2月23日电,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意见。意见提出,深入推进粮油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行动。稳定粮食播种面积,主攻单产和品质提升,确保粮食稳产丰产。进一步扩大粮食单产提升工程实施规模,加大高产高效模式集成推广力度,推进水肥一体化,促进大面积增产。加力落实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任务。多措并举巩固大

作物如何对抗寄生植物?我国科学家发现关键基因

人民网北京2月13日电 (记者赵竹青)记者从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获悉,该所科研团队与多家单位合作,在“作物抗寄生植物研究”方面取得重要突破,有望为寄生植物危害较为严重的地区粮食安全作出贡献。相关研究成果于北京时间2025年2月13日发表于国际学术期刊《细胞》。寄生植物对农作物构成重大威胁,其侵入作物组织吸取营养的方式,类似于人类寄生虫对健康的影响,严重干扰作物正常生长,影响农业生产与生

杨武云代表:麦田里的“基因解码者”

中新网成都3月2日电 题:杨武云代表:麦田里的“基因解码者”作者 岳依桐 陈选斌初春的成都平原,连片的小麦已进入拔节期,绿浪随风起伏,孕育着丰收的希望。全国人大代表、四川省农业科学院副院长杨武云奔波在田间地头,查看“川麦104”生长情况。虽然这已是中国西南地区种植面积最大的小麦品种,但杨武云仍以看待“孩子”的心态,关注“川麦104”的点滴。杨武云从事小麦种质资源创新与遗传育种研究工作近40年。他带

粮食的化肥用量如何降下来?记者走访春耕一线

原标题:我国三大粮食作物化肥利用率达42.6%粮食的“粮食”,如何减“肥”增效(春耕进行时)数据来源:农业农村部、国家统计局等春雨至,万物生。雨水节气被称为“可耕之候”,进入雨水节气,全国大部分地区开始春耕,越冬作物自南向北陆续进入返青的关键时期,对养分的需求迅速增加。“再过一阵小麦就该追肥了,啥化肥效果好?”在河北省馆陶县柴堡镇的一家农资店里,柴庄村村民许延军正在咨询小麦春管用肥。雨水节气至,各

政企合力念好苦荞“致富经”

接近年关,天气转凉,在一片上千亩的苦荞麦地里,农户正在熟练地操作着镰刀将苦荞收割、扎把、脱粒......田间地头,一片欢声笑语,对即将迎来的丰收“充满期待”。这里是云南省普洱市墨江县龙坝镇路萨组的龙坝镇粮烟协同示范园现场,同时,这里也是墨江县烟草专卖局(分公司)下设龙坝烟叶工作站打造的烟后作物示范地之一。为什么要在烟后作物示范地里种植苦荞?这是很多烟农心中的疑问。“‘烤烟+N’的种植模式已经在墨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