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物

我国科研人员提出新方法 有望提高水稻等作物产量

北京时间1月30日,中国科学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林鸿宣院士研究团队与上海交通大学林尤舜研究团队在水稻耐盐碱和耐高温研究领域取得的突破性成果刊载在国际权威学术期刊《自然》(Nature)上。该研究为应对全球气候变暖引发的粮食安全问题提供新策略,对盐碱地的开发利用和未来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过去几十年里,半矮秆绿色革命品种在全球广泛种植,一定程度上确保了全球粮食安全,然而它们的环境适应性

“一号文件”聚焦粮食安全 单产提升仍是重要核心

财联社2月23日讯(记者 刘建 王平安)保障粮食安全是我国一直以来的核心工作。2月23日,新华社受权发布《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 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意见》(简称《一号文件》),文件明确提出“深入推进粮油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行动”。 有业内专家接受财联社记者采访时指出,“粮食安全是重中之重,提升粮食产量一般就两个途径,一个是提升种植面积,一个就是提升单产。在耕地面积相对比较固定的情

新春走基层|吉林永吉:早春大棚农事忙

近年来,兴隆川村积极探索发展新路径,转变种植方式,发展棚膜设施农业。目前,该村已建成74座种植蔬菜、食用菌等多种经济作物的大棚,村里还结合竞拍大棚经营权、组织村民务工等方式,带动农民增收致富。2月12日,在吉林市永吉县西阳镇兴隆川村大棚内,村民查看作物生长情况。新华社记者 张楠 摄这是2月12日拍摄的吉林市永吉县西阳镇兴隆川村大棚(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张楠 摄2月12日,在吉林市永吉县西阳镇

潍坊峡山:芦笋“绿金”激活乡村振兴新动能

大众网记者 范素娟 通讯员 王建辉 潍坊报道初春时节,万物复苏。今年以来,芦笋产业作为潍坊峡山区重点打造的5条农业单品产业链之一,正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享有“蔬菜之王”美誉的芦笋,具有极高的营养价值。潍坊峡山区依托中慧高芯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建设了芦笋数字农业产业园。目前,该园区发展设施化芦笋种植大棚36个,种植面积100余亩,亩产最高可达3500斤,总产值超600万元。走进芦笋种植大棚,智能化的

农业农村部:抓春管提单产夺夏收粮油丰收

本报北京2月18日电(记者陈晨)近期,农业农村部启动实施奋战120天抓春管提单产夺夏收粮油丰收行动,从“雨水”到“夏至”,聚焦重点作物、重点区域、重点环节,紧盯关键农时、关键技术、关键要素,强化联系包保、监测预警、指导服务,全力以赴确保夏收粮油首战告捷、夯实全年粮油丰收基础。此次行动主要包括几个方面:一是抓春管促壮苗。指导各地早动手、早管理,因地因苗精准施策,促进苗情转化升级。二是抓指导提单产。分

填补行业空白,潍坊企业再次获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

近日,农业农村部公布了2024年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工厂化农业关键技术与智能农机装备”重点专项项目立项名单,潍坊的潍柴雷沃智慧农业牵头主持的“粮油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智能装备创制与智慧系统集成应用”项目获批立项。该项目由潍柴雷沃智慧农业牵头,聚焦国家粮油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工程,通过开展良田良种良机良法融合增产机制、农机作业协同增产减损机理、粮油作物单产提升应用模式等研究,重点解决粮油作物作业装备系统协

德国农业专家:中国农业农村现代化成效显著、前景向好

2月23日,《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 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意见》发布。中国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国际社会对此有目共睹。中德农业中心德方副主任白闵琦(Michaela Boehme)2月24日在《中国日报》撰文称,近年来,中国的农业农村现代化取得显著进展。漫画作者:中国日报 马雪晶中国农业农村现代化成效显著文章指出,数十年来,得益于更高效的机械、更有效的投入以及

持续的寒潮对农业生产有何影响?应该如何应对?专家解读→

(央视财经《第一时间》)这两天,蛇年首场寒潮自北向南给中东部地区带来大风降温天气。持续的寒潮对农业生产和农产品供应会产生怎样的影响,又该如何应对?农业农村部农情调度分析显示,当前大部地区冬小麦处于越冬期,前期两轮雨雪降温补充土壤墒情、小麦得到抗寒锻炼,此次寒潮持续时间短,不会造成小麦大面积冻害,对设施蔬菜生产影响较小。中国农科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党委书记 刘录祥:因为越冬作物,包括小麦、油菜,还不到温

专家探讨进一步推广控肥增效新技术促进粮食安全

化肥是农业生产的重要基础物资。专家认为,在当前保障粮食安全和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背景下,应进一步推广控肥增效新技术促进粮食安全。这是记者在近日于北京召开的缓控释技术助力世界粮食安全高峰论坛上了解到的。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首席专家杜森表示,近年来,在我国粮食生产连年丰收的背景下,农用化肥用量连续下降,这背后是化肥利用率大幅度提升。当前农业发展面临提产能、增绿色的新形势,实施控肥增效、提升化肥使用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