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大学

首次成功尝试!“中山大学极地”号在渤海冰区完成星-机-船协同观测

总台记者2月3日从中山大学获悉,2月1日,“中山大学极地”号执行渤海冬季航次期间,在渤海冰区—辽宁营口顺利完成船—岸海冰协同观测,首次在北半球最低纬度的海冰区,成功尝试了卫星遥感—无人机航飞—科考船联动的海冰同步观测,为发展极地立体观测技术体系积累了宝贵的经验。△船基无人机观测小组作业据科考队介绍,2月1日上午10点,“中山大学极地”号率先开展无人机观测作业,无人机观测小组使用大疆无人机,以船舶为

“专·享”新起点72所高校校友齐聚广东广雅中学

1月20-21日,广东广雅中学(以下简称“广雅中学”)在荔湾校区和花都校区两校区举行2025广雅高校专业分享交流会。此次活动是广雅中学生涯规划指导的年度品牌活动,活动至今已举办11年。本次活动分为高校专业咨询区、高校宣讲交流会以及强基计划与综合评价高考招生政策宣讲会3个部分。在高校专业咨询区中,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北京师范大学-香港浸会大学联合国际学院、广东警官

首次成功尝试!“中山大学极地”号在渤海冰区完成星-机-船协同观测

总台记者2月3日从中山大学获悉,2月1日,“中山大学极地”号执行渤海冬季航次期间,在渤海冰区—辽宁营口顺利完成船—岸海冰协同观测,首次在北半球最低纬度的海冰区,成功尝试了卫星遥感—无人机航飞—科考船联动的海冰同步观测,为发展极地立体观测技术体系积累了宝贵的经验。△船基无人机观测小组作业据科考队介绍,2月1日上午10点,“中山大学极地”号率先开展无人机观测作业,无人机观测小组使用大疆无人机,以船舶为

“专·享”新起点72所高校校友齐聚广东广雅中学

1月20-21日,广东广雅中学(以下简称“广雅中学”)在荔湾校区和花都校区两校区举行2025广雅高校专业分享交流会。此次活动是广雅中学生涯规划指导的年度品牌活动,活动至今已举办11年。本次活动分为高校专业咨询区、高校宣讲交流会以及强基计划与综合评价高考招生政策宣讲会3个部分。在高校专业咨询区中,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北京师范大学-香港浸会大学联合国际学院、广东警官

支持新文科繁荣发展!中山大学推出八大措施

12月28日至29日,中山大学召开近年来首次文科发展大会,深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致中山大学建校100周年贺信精神,聚焦新时代新文科繁荣发展,在梯队建设、青年支持、教材、期刊、智库、服务湾区等八个方面推出八大措施,锚定服务“国之大者”的任务目标,以创新机制、优化生态和加大投入激活文科发展新动能,提升立德树人和中国自主知识体系建构的能力水平,为加快建设教育强国作出中大贡献。中山大学校长高松院士表示,在科

培育青少年海洋素养!“中山大学”号科考船入选珠海中大附小科普教育实践阵地

2024年12月中下旬,为传播海洋文化,激发青少年对海洋科学的热爱,中山大学海洋科学考察中心和珠海中山大学附属小学在高栏港国际码头共同举办“培育海洋素养,放飞蓝色梦想”科普研学活动。“中山大学”号海洋综合科考实习船挂牌珠海中大附小校外科普教育实践基地。作为中山大学重要科研和教学平台及服务国家海洋强国战略的大国重器,“中山大学”号科考船承担着科研与人才培养重任,被誉为海上“移动校园”,已获批珠海市科

中大实施“七大工程”,打造一体推进教育科技人才发展的战斗堡垒

日前召开的第二十八次全国高校党的建设工作会议对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校党的建设作出重要部署,为答好“强国建设、高校何为”时代命题指明方向、提供遵循。中山大学党委深入学习贯彻会议精神,以全国党建工作示范高校建设为牵引,实施“七大工程”,建强“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努力把教师党支部打造成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一体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协同融合发展的坚强战斗堡垒,以高质量党建引领高等教育高质量

“中山大学极地”号破冰船执行国内首次冬季渤海冰区综合调查

1月4日,“中山大学极地”号破冰科考船从广州南沙出发,前往渤海冰区,开展渤海冬季冰-海系统关键过程及其生态环境效应重大科学考察。本航次由中山大学牵头组织实施,国内12所高校和科研院所的45名科考人员共同参与任务。航次将覆盖冬季渤海海冰形成期、盛冰期、消退期,在辽东湾和渤海中央海区设置2条纵断面、2条观测横断面,计划作业时间44天。据悉,本航次是国内首次在冬季对渤海冰区开展海冰-海洋-生态综合调查,

凌风:“教师退出机制”不是坏事,但不能只向年轻人施压

【文/观察者网专栏作者 凌风】 近日,“当教师不是铁饭碗,你还会卷教资吗”这一问题上了微博热搜。 起因是教育部官网上发布了一则“清华大学大力推进高水平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的新闻,提到清华大学修订了《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聘任管理办法》,其中一条是要“建立教学评价预警机制和帮扶机制,实行教师退出机制”。这一动静又将此前曾引发过热议的“教师退出机制”问题推上风口浪尖。 《三联生活周刊》发现,华南理工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