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大单元教学设计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大单元教学设计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大单元教学设计

第六单元 单元解读

【单元主题】

本单元的人文主题是“保护环境”,编排了四篇课文,分别是《古诗三首》(刘禹锡《浪淘沙》、杜牧《江南春》、王安石《书湖阴先生壁》)、李剑波、蔡士魁的《只有一个地球》、苏金伞的《三黑和土地》和梁衡的《青山不老》。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人与环境的关系日益紧张,对多数处在城市中的学生来说,自然环境与他们的距离比较遥远,在这一背景下设计这样的人文主题,可以唤醒学生在思想上与大自然的交互精神,感受到人与自然相互依存的关系,激发他们爱护环境、珍爱地球的人文情感。

【阅读训练要素】

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抓住关键句,把握文章的主要观点”,围绕这个语文要素,本单元进行了系统的安排。选编的四篇课文,不仅仅是为了落实有关保护环境的人文教育,更重要的是为了落实具体的阅读训练要素,即“抓住关键句,把握文章的主要观点。”统编版教材根据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做出了循序渐进的设计安排——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大单元教学设计

从上面的表格中可以看出,如何通过“关键句”,“把握文章的主要观点”,教材给出了不同学段不同的教学侧重点。三年级只要求通过“借助关键语句”,理解、概括一段话的意思;四年级要求更加复杂,一方面从“关键句”提升到“主要人物和事件”,另一方面要求学生在抓住关键词句的同时,能够初步领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同时,要能够把握较长篇幅的主要内容。五年级明确了学生对阅读信息的“梳理”要求,即对信息能够简单加工,从而把握内容要点。以上阅读训练要素根据不同年龄段的学生循序渐进地提出要求,在此基础上可以明确,六年级上册的“抓住关键句,把握文章的主要观点”,是在三到五年级练习基础是的进一步提升。

六年级上次第六单元的阅读训练要素,重点在于训练学生两方面的阅读能力:一是能够“抓住关键句”,二是能够“把握文章的主要观点”。而“抓住关键句”是“把握文章主要观点”的具体阅读方法,关键句一般能够概括文章中心意思或表现文章中心思想,把握好关键句,才能够把握文章的主要观点。在三年级上册和下册,学生已经训练了“通过关键语句理解一段话的意思”或“大意”,但是此处对学生提出的要求只是初步的,只需要能够找出段落大意即可,篇幅短,易于学生掌握。而六年级下册的要求,是在此基础上, 训练学生能够准确找到篇幅较长文本的关键句。不仅如此,该单元的“语文园地”提示,也要善于找故事中的关键句,并通过合理的想象和已有的古诗文阅读经验及背景知识,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在这个过程中,要注重“品读”的阅读方法,“品读”关键语句,才能更好地把握文章的主要观点。因此,本单元阅读学习目标细化如下:

1. 通过阅读以保护环境为主题的诗文,感受人与自然相互依存的关系,激发出爱护环境、珍爱地球的人文情感。(情感)

2.通过关注主题,整体感知,提取信息,找出文中的关键句,从而把握文章的主要观点。(方法)

3.借助注释,通过想象,结合传统文化知识经验理解诗词大意,感受中华语言之美。(方法)

4.品读文章,能够抓住关键句子表达文章的观点。(能力)

【识字写字训练要素】

本单元要求学生会写14个字,会写20个词语。高段学生已经具备了独立识字的能力,六年级在写字上强调硬笔书写楷书,行款整齐,布局合理,力求美观;书写要正确,不出现错别字和不规范的字;养成自我检视的习惯,不断提高书写水平。

【写作训练要素】

本单元的表达训练要素是“学写倡议书”。在这一单元选择倡议书的文体,说明与本单元的人文主题相关联。本单元的人文主题是“保护环境”,教材期望学生将生活经验和教材学习结合起来,生活中一定有许多破坏环境的行为,学生如果能够从这个角度出发写一篇倡议书,更能体现本单元所提出的人文素养。但是表达训练要素的开放性决定了倡议书内容的开放性,因此具体主题由学生自拟。倡议书对于六年级学生来讲是全新的文体,因此有必要从文体上解释倡议书概念以及格式。根据本单元的表达训练要素,制定了如下目标:

1.了解倡议书指的是由个人或团体拟定、就某事向社会提出建议或提议社会成员共同去做某事的书面文章,是一种常用的应用文体。有从某个社会热点问题出发,写倡书的意愿。

2.知道“倡议书”包含标题,称呼、正文、署名、日期等内容,具有固定的格式。写倡议书时,能从关注的问题出发,发出倡议,称呼顶格,正文开头空两格,并分条叙述内容;参考书上例文,按照正确格式,写清楚、写明白。并在结尾处加上一两句鼓动性、呼吁性语言;根据倡议对象,将倡议书发布在合适的地方。

4.主动与同学交换习作,从格式、内容等角度对他人习作进行评价,提出建议;能根据他人的建议对倡议书进行修改。

本单元安排了口语交际,要求能够“准确把握别人的观点,不歪曲,不断章取义。尊重不同意见,讨论问题时,态度要平和,要以理服人。”本单元的口语交际,一方面与阅读训练要素有关联:不仅能够“读出”观点,还要“听懂”观点。其次是与人文要素存在关联,环境保护与城市发展、人文习俗上的冲撞很容易产生分歧,口语交际就是要培养学生在产生分歧后,做到“不歪曲,不断章取义。尊重不同意见,讨论问题时,态度要平和,要以理服人”。本单元的口语交际目标细化如下:

1.能明白生活中有些问题没有截然的对错之分,面对这样的问题,应学会使用协商的方式来解决。

2.在尊重他人不同意见的基础上,能通过提问、复述、确认等方式准确把握别人的观点,不歪曲、不断章取义。

3.面对不同意见,能够“换位思考”,吸纳合理的意见,能在坚持自己基本观点的基础上,适当让步,以促成问题的解决。

4.协商过程中,能够以正面、积极、合作的态度参与其中,能控制自己的情绪,尊重他人,以理服人。

【本单元教学重难点】

1.会写14个生字,会写20个词语。做到规范书写,养成自我检视的习惯。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古诗。默写《浪淘沙》(其一)

3.通过阅读以保护环境为主题的诗文,感受人与自然相互依存的关系,激发出爱护环境、珍爱地球的人文情感。

4.通过关注主题,整体感知,提取信息,找出文中的关键句,从而把握文章的主要观点。

5.借助注释,通过想象,结合传统文化知识经验理解诗词大意,感受中华语言之美。

6.品读文章,能够抓住关键句子表达文章的观点。

7.了解倡议书指的是由个人或团体拟定、就某事向社会提出建议或提议社会成员共同去做某事的书面文章,是一种常用的应用文体。有从某个社会热点问题出发,写倡书的意愿。

8.知道“倡议书”包含标题,称呼、正文、署名、日期等内容,具有固定的格式。写倡议书时,能从关注的问题出发,发出倡议,称呼顶格,正文开头空两格,并分条叙述内容;参考书上例文,按照正确格式,写清楚、写明白。并在结尾处加上一两句鼓动性、呼吁性语言;根据倡议对象,将倡议书发布在合适的地方。

9.主动与同学交换习作,从格式、内容等角度对他人习作进行评价,提出建议;能根据他人的建议对倡议书进行修改。

10.能明白生活中有些问题没有截然的对错之分,面对这样的问题,应学会使用协商的方式来解决。

11.在尊重他人不同意见的基础上,能通过提问、复述、确认等方式准确把握别人的观点,不歪曲、不断章取义。

12.面对不同意见,能够“换位思考”,吸纳合理的意见,能在坚持自己基本观点的基础上,适当让步,以促成问题的解决。

13.协商过程中,能够以正面、积极、合作的态度参与其中,能控制自己的情绪,尊重他人,以理服人。

【学生学情分析】

本单元的课文内容与学生的生活有一定距离,可以针对学生学习中的难点,困惑点,可以适当引入背景资料,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注意资料的使用要适度,不要喧宾夺主,避免陷入资料的海洋中,把语文课上成环保课。高年级的阅读理解从原来的字词句的理解,到段、部分变为了现在的指向整体的理解。这里的整体性既强调篇章整体结构的把握,也强调基于篇章结构而读出来的丰富的、立体的、完整的理解,而不是零碎的、部分的、拼凑的理解。而是多元的、综合性强的。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致力于由整体到局部梳理和把握文章的内在逻辑结构,从而把握文章的要点。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大单元教学设计

课 题

18 古诗三首

部编版

六年级上册

第六单元

第1课时

学 校


授课班级


授课教师


学习目标

1.会写“簸、涯”2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本课三首古诗,疏通字词,理解诗歌大意。

3.能借助注释、结合图画、展开想象来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浪淘沙》中黄河磅礴的气势和作者丰富的想象,体会其表达的思想感情。

4.感受诗句的优美,品味诗人用词的精妙,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语感。

学习重难点

1.有感情地朗读本课三首古诗,疏通字词,理解诗歌大意。

2.能借助注释、结合图画、展开想象来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浪淘沙》中黄河磅礴的气势和作者丰富的想象,体会其表达的思想感情。

学情分析

字、词是古诗的组成单元,读懂字、词是理解诗句含义、分析诗的意境的前提。诗中的一字一词都经过诗人的千锤百炼,因此抓住重点字、词分析理解诗意是古诗教学中的重点,也是难点。对于特别难理解的字词,教师可采用多媒体教学的方式,通过声、图的形式帮助学生理解。在教学设计上,以学生自学诗意为前提,帮助学生体会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

教学辅助

PPT、学习任务单等。

教学过程

学习任务一 复习导入,激发兴趣。

(设计意图:通过教师的谈话导入,激发学生对古诗词的热爱。基于小学阶段已经学过或积累过关于大自然风光的诗词,让会背的学生背一背,为下文的学习作铺垫。)

1.导语:在第一单元,我们学习了三首古诗词,同学们还能背出来吗?(指名背诵。)同学们背得真不错!这三首古诗词都描绘了大自然的美丽风光,相当有画面感。今天我们要学的这三首古诗也描绘了大自然的风光,我们先来听一听,想一想它们又给我们呈现了怎样的画面。

2.板书课题:古诗三首。

教师范读,学生听读三首古诗,观赏插图,进入古诗描绘的情境。

学习任务二 初读古诗三首,检测预习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自主预习的习惯,学会在预习中解决问题。自学生字词,扫除字词障碍,有助于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从文章整体入手,粗线条勾画课文轮廓,让学生对围绕中心意思来写的表达方法有初步的认知。)

1.初读古诗,扫清字词障碍。

(1)自由朗读三首古诗,要求:

①借助拼音把诗歌读准确,读流利。

②借助课本注释或者工具书了解不理解的字词的意思。

③想想这三首古诗分别讲了什么内容。

(2)指名读三首古诗,教师相机指导读正确。

◆着重正音:

九曲(qū) 浪淘风簸(bǒ) 南朝(cháo) 净无苔(tái) 畦(qí) 绕(rào) 闼(tà)

◆着重辨形:

“簸”要注意下部左边的“其”,最后一点要小。

“绕”中“尧”是声旁,有一首“尧字歌”可以用于辨字:

尧字歌

用水浇,用火烧;手儿挠,尾巴翘;

日出东方天刚晓,左边绞丝弯弯绕。

骁勇善战骑上马,丰衣足食才富饶。

(3)同桌间互相读,互相正音。

(4)齐读,读出节奏。(课件出示)

浪淘沙

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

江南春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书湖阴先生壁

茅檐/长扫/净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5)学生再读三首古诗,边读边想,感受诗歌描绘的画面。画出自己觉得好或难以理解的字词。

学习任务三 初读《浪淘沙》,了解诗意

(设计意图:初读古诗。通过学生练读、指名朗读、教师贩毒等多种方式,指导学生读通古诗,读好停顿和节奏,让学生初步感知古诗的韵律美。)

1.播放视频资料,感受黄河的气势,引入新课。

过渡:同学们,对三首古诗有了大致的印象后,我们先来学习第一首诗。我们先来看一段关于黄河的录像。看着黄河波涛汹涌、奔流不息的画面,你们感受到了什么?黄河是我们的母亲河,自古以来就有无数诗人歌颂过她。那么诗人刘禹锡笔下的黄河有着怎样的风采和神韵呢?我们一起来学一学。

2.板书:浪淘沙。

(1)学生齐读诗题,结合课前预习和课本注释说一说诗题的意思。

【预设】(浪淘沙:唐代教坊曲,由刘禹锡、白居易创造。其形式为七言绝句,后又用作词牌名。“浪淘”的意思是“波浪淘洗”。)

(2)了解诗人。学生交流有关刘禹锡的资料,教师适时提示学生注意刘禹锡的为官经历,了解他生活的时代背景。(出示资料卡)

刘禹锡生平简介 刘禹锡是我国唐代著名的文学家、哲学家。他出生于公元772年,去世于公元842年,字梦得,他自称是“家本荥上,籍占洛阳”,他的祖上是汉朝的中山靖王刘胜。刘禹锡文学成就非常高,被称为“诗豪”。他从小诵读儒家经典,贞元九年参加科举考试,和柳宗元一起进士及第,也一起登博学鸿词科。但是在考中不久之后刘禹锡因家中长辈去世回家守丧。贞元十六年复出,他在淮南节度使那里做掌书记,上司杜佑很看重他。贞元十八年,刘禹锡调任京兆府渭南县主簿,之后没过多久就升任监察御史。而我们颇为熟悉的大文豪韩愈、柳宗元也都在御史台任职,他们三个人因为爱好相同,相互欣赏所以很快就成为好朋友,来往密切。贞元二十一年,唐德宗驾崩,唐顺宗即位。唐顺宗即位后对自己的侍读王叔文、王伾加以重用,当时的唐朝已经有很深的积弊,所以两人希望改革弊政。刘禹锡和王叔文的关系很好,并且王叔文很欣赏刘禹锡的才华,于是就将刘禹锡升职,协助自己改革。但是这次改革并没有成功,由于严重触及顽固派的利益,所以在顽固派的反击下失败了。王叔文被赐死,王伾被贬后病亡,刘禹锡等参与变法的人都遭到贬谪。在之后的二十三年中,刘禹锡多次被召回京城,但是又一次次被贬到偏远之地,郁郁不得志的刘禹锡就这样开始了自己二十三年的飘零生活。一直到大和元年的时候,刘禹锡才被召回京城担任东都尚书,之后又回到朝中任主客郎中,以后还担任过很多官职,最后他因为年纪大了改任一些闲职。在会昌二年的时候,刘禹锡因病在洛阳去世,享年71岁。

小结:刘禹锡一生在官场上并不得志,但是他在文学上的成就极高,这也成就了他的一生。

3.以四人学习小组为单位,合作学习《浪淘沙》。

(1)读懂诗歌,理解诗意,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交流质疑。

【预设一】:“九曲”“万里沙”

九曲黄河:自古以来黄河相传有九曲十八弯的说法。数千年来生活在这里的大多是少数民族,其中主要是藏族人民。他们根据黄河上游的地形、景观等,将上游诸河段取了更有特色的名称,如卡日曲、约古宗列曲、扎曲、星宿海、玛曲、析(赐)支、河曲、九曲、逢留等(藏语中,称“河”为“曲”)。所谓“九曲十八弯”只是一种概数的说法,用来形容河套平原上黄河的曲折蜿蜒。

万里沙:这是说黄河水里挟带着大量泥沙,既写出了黄河泥沙多的特点,也写出了黄河之长。这里的“万里”也不是实指,而是夸张的说法。

过渡:大家想看一看黄河远景吗?(出示图片。)这就是九曲黄河,从高空俯瞰,如巨龙蜿蜒盘旋。黄河是中国第二长河,是世界第五大河流,流经九个省和自治区。

【预设二】:“浪淘风簸”

明确:“淘”是水流冲刷,淘洗;“簸”是颠动摇荡。这两个动词连用,节拍非常紧促,渲染出黄河上的险恶风波,河水的汹涌澎湃。

【预设三】:“自天涯”

思考:“自”是什么意思?

教师出示“自”的几种释义:①自己;②自然,当然;③从;由。第三种释义说得通,“自天涯”是说好像来自遥远的天边。

【预设四】:“牵牛织女”

牛郎织女的传说:牵牛和织女是银河系的两个星座名。自古相传织女为天上的仙女,下凡到人间与牛郎结为夫妇。后西王母召回织女,牛郎追上天,西王母罚他们隔河相望,只准每年农历七月初七的夜晚相见一次。

4.学生简要概括诗意。

过渡:我们已经理解了字义,那么谁能说出诗意呢?(指名学生回答。)

示例:黄河弯弯曲曲挟带着泥沙,波浪滚滚好像来自天边。现在可以沿着黄河直上银河去,一起去寻访牛郎织女的家。

学习任务四 想象画面 感受气势

(设计意图:本环节抓住“九曲黄河”“万里沙”想象画面,抓住“浪淘风簸”想象声音,让学生感受黄河的雄伟气势,同时适时补充资料,让学生了解诗中的传说故事,加深对古诗的理解。)

1品渎“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

(1)指名朗读,思考: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2)指名交流,教师相机指导。

①点拨:“九”在古代被认为是最大的数字,泛指多次或多数。

②出示“九曲黄河”图,直观感受黄河弯弯曲曲的形态。

③提向:“万里沙”是怎样的画面?

(3)教师引导:都说诗中有画,诗中还有声呢!再读读这两句诗,你仿佛听到了什么?

①指名交流

②想象说话:我仿佛听到了黄河奔腾激荡的声音,这真是一条气势磅礴的黄河响!

(4)指导朗读

①教师范读,点拨:读第一、二句诗,语速要放慢,语调沉稳有力,读出九曲黄河的绵延曲折之感和挟沙带浪的雄伟气势。

②指名读,齐读

(5)小结抓关键的散字,从画面和声音联想开去,我们就能读出黄河的宏伟气势来。

(板书:气势雄伟)

2.品读“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

(1)过渡:诗中不仅有画面,有声音,还有故事呢!这首诗中,诗人由眼前的黄河联想到哪个民间故事呢?(指名读)

(2)引导:五年级我们学过(牛郎织女》的放事,谁来简单地讲一讲?

(3)提问:诗人为什么产生这样的联想呢?

补充资料:《汉书》中称“汉使穷河源”,就说张赛曾经到达过黄河的源头。此后,晋代张华《博物志》中记载了一个传说,称有人乘着小木筏往来于海上和天河之间,还曾经与牛郎织女会面。后来这两种记载发生了混合,说是黄河与天河相通,张骞追溯黄河源头时曾经抵达银河,甚至见到了牛郎织女。传说,织女在张赛回家时,还送给他一块支撑织布机的石头呢!

(4)引发感悟:读了上述资料,你对“直上银河”“同到牵牛织女家”又有什么新的感悟?

明确:诗人先是表示自己要逆流而上,到黄河的源头去,“和传说中的古人一起去”。诗人由黄河联想到传说中的银河,进而生发出“同到牵牛织女家“的浪漫感慨。

(5)指导朗读。

①指名读

②教师点拨:读第三句,节奏可稍微加快,语调转向激昂,读出诗人欲直上九天的气概:读第四句,转向平缓悠长,读出懂憬之感。

课堂小结:

同学们,古诗中隐藏着很多中华文化的印记,有神奇的故事传说,有悠久的历史事件,还有名人的名言名句。多了解一些与诗歌相关的古代文化常识,有助于我们理解古诗的意思。

自主作业:

根据自己的情况,可以选择一项或两项完成。

1.工整规范地抄写《浪淘沙》。

2.完成分层作业第一课时。

板书:

18 古诗三首

浪淘沙(其一)


九曲黄河

浪淘风簸

直上银河

牵牛织女

写景

故事

联想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大单元教学设计

课 题

18 古诗三首

部编版

六年级上册

第六单元

第2课时

学 校


授课班级


授课教师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默写《江南春》。

2.小组合作,借助工具书理解重点词语及诗句的意思。

3.分析诗歌中景物的特点,思考作者是如何将景物的特点展现出来的。

4.读中感悟,想象古诗描绘的画面,感受古诗的语言美和意境美,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学习重难点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古诗。

2.通过诵读,感知诗歌中所描写景物的特点。

3.体会诗人借景所传达的情感。

学情分析

三首诗都是写景诗,并且有两首还有典故。在教学中,教师适时补充资料,让学生了解典故,更好地理解古诗。最后再通过回顾、整理发现,让学生进一步了解独食方法,感知诗歌背后的文化常识和历史典故,丰富学生的文化内涵

教学辅助

PPT、学习任务单等。

教学过程

学习任务五:温故知新,导入新课

(设计意图:温故知新,激发学生对古诗词的热爱,引导学生梳理股市的表达方法,让教学目标精准落地。)

1.背诵古诗,分享诗词积累。

过渡: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刘禹锡的《浪淘沙》,同学们都会背了吗?(指名背诵。)上节课,我还给大家布置了一些课外积累的作业,大家能分享一下你们的积累吗?可以是描写黄河的诗词,也可以是刘禹锡的其他诗作。大家在分享的时候要注意朗读,读出诗的味道、诗的情感。(学生分享积累的诗词。)

2.自然导入新课。

过渡:上节课我们欣赏了黄河的磅礴气势,那首诗的整体感情基调是豪迈的。这节课,我们将学习的两首诗风格则迥然不同,我们先来看看这首《江南春》。

学习任务六:学习古诗,掌握方法

(设计意图:本环节引导学生品读诗句,想象画面,感受画面中的声与色、动与静、虚与实,培养学生鉴赏美的能力,适时补充南朝的相关资料,增加课堂的厚重之感,加深学生对古诗的理解。)

1.揭示诗题,简介作者。

(1)教师板书诗题:江南春,学生讨论题意。(江南的春天。)

(2)简介作者。

杜牧(803—853) 唐代诗人,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杜牧精通兵法,有政治才能,诗文都写得很好,以七绝最为出色。杜牧与李商隐齐名,世称“小李杜”。

2.出示江南春天的美景图,让学生用学过的词语描绘看到的图片。

(学生自由发言,说出词语。)

过渡:春天是美好的,是生机勃勃的,如果让大家只用几个词语来描绘春天,大家肯定会觉得不够全面、不够客观。那么,诗人杜牧是怎样用几句诗就给我们描绘出了生动形象的江南春景呢?请大家自由诵读全诗,感受诗中的春景。

3.初读感知,读出诗味。

(1)教师出示朗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学生自由诵读研讨,教师巡视,并相机指导。

过渡:谁来给大家读一读这首诗?看看能不能做到读准字音,且读出感情。

(3)检查学习效果。

①指名分行朗读,相机正音,直到读正确为止。

②指名读全诗,进行比较评价。在读中体会如何把诗读出节奏来。(语调的轻重、语音的延长以及停顿等。)

4.再读古诗,明意悟情。

过渡:这首诗如果要读得更有意味,我们还必须了解诗歌的意思。大家平时在读懂诗歌意思方面有什么高招吗?(学生讨论:抓住重点字词、查工具书、了解相关背景等。)同学们的方法都很棒,请大家借助工具书读通读懂全诗。实在有不懂的地方可以做上标注。

(1)学生自由朗读全诗,勾画诗中描写的景物,标注难点。

(2)四人一组,交流学习。

学习前两句诗——晴景,写今。

①交流对词语的理解,集体订正。

[千里]这里的“千里”并不是真的有千里,而是虚指,指的是辽阔的江南地区。

[绿映红]绿叶映着红花,这里用颜色指代景物,给人丰富的联想。如绿叶衬红花,桃红映柳绿。

[水村山郭]傍水而居的小村,依山而建的城。

[酒旗风]酒旗迎风招展。

②说说这两句诗是从哪些感官来写景物的。

明确:听觉——莺啼视觉——绿,红,水村,山郭,酒旗触觉——风

③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句诗描写的景色。

(辽阔的江南,到处是黄莺婉转啼鸣,到处是绿叶红花相互映衬;在临水的村庄,依山的城郭,到处都有迎风招展的酒旗。)

④这两句诗描绘的春景有什么特点?

(明媚、有声有色、充满生机。)

学习后两句诗——雨景,怀古。

①体会情感基调:这两句诗中诗人的心情还是愉悦的吗?

教师及时补充背景知识:

南朝 公元420年至589年,是东晋灭亡之后隋朝统一之前存在于我国南方以建康(今南京)为都城的四个朝代(宋、齐、梁、陈)的总称。这一时期,当权者曾大兴建设寺庙,祈求神明保佑。由于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让百姓的生活雪上加霜。

杜牧生活的时代 诗人所处的晚唐时期,国家渐渐衰落,战乱不断,民不聊生。而当朝的统治者却仿效南朝,大建佛寺,想祈求神灵保佑,永保江山稳固。

交流后明确:这两句诗的情感基调不是愉悦的,而是伤感的、担忧的。诗人在赞美风景秀丽的江南时,暗含着对国家命运深深的忧虑。借景抒情的写法是古诗中常用的表现手法之一。

②理解背景知识后,再读这两句诗,感悟诗人的担忧。

示例:诗人可能在想:希望通过建造寺院保佑江山的稳固是不可能的,南朝修了那么多寺庙都灭亡了,物是人非,我们的国家竟然还在仿效这种做法,这不仅不会巩固国家的统治,相反,会加速国家的灭亡啊!

③引导学生带着感情重读全诗。

过渡:同学们,你们能尝试读出作者的赞叹之中隐含的哀愁吗?自己先试试。(再指名读。)

5.熟读成诵,吟出诗韵。

过渡:在诗人杜牧的笔下展开的是千里江南春天的美丽画卷,寄托的是对江南春景浓浓的爱和淡淡的愁。学到这里,你们是否已经感受到了作者那份独特的情感了呢?就让我们再一次带上对江南春天的喜爱之情去欣赏江南春景吧!

(1)播放视频。(欣赏谱曲的《江南春》。)

提示:古代的许多诗歌都可以用来谱成曲,这样也方便了传播。吟吟唱唱也是学习古诗的一种好方法,大家可以跟着一起哼一哼,唱一唱。

(2)再读诗歌,背诵诗歌,读出江南春日的美好和作者的忧伤。

学习任务七:运用方法,自主学习

(设计意图:本环节引导学生运用学法,自读古诗,想象画面,感受田园风光之美,引导学生发现诗句表达上的特点,体会诗中的对仗之美、表达之妙,最后补充典故,让学生感知诗歌背后的文化传统,丰富学生的文化内涵。)

1.小结学习古诗的方法,过渡到学习《书湖阴先生壁》。

过渡:同学们,我们在学《江南春》时,用到了这样的学习方法:①初读古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②再读古诗,明意悟情。③熟读成诵,吟出诗韵。接下来,同学们要用这种方法自主学习另一首古诗《书湖阴先生壁》。

2.解诗题,明背景。

诗题:“书……壁”意为“在……墙壁上写诗”,与我们学过的苏轼《题西林壁》一诗中的“题……壁”是一个意思。

诗作背景:北宋大政治家王安石晚年闲居在今南京紫金山麓的半山园,常跟附近的居民来往,相处得很友好,湖阴先生杨德逢便是其中的一位。这一年夏初时节,诗人又到湖阴先生家做客,对这里的环境十分欣赏,便吟成这首绝句,应主人请求写在了墙壁上。

3.初读诗歌,读通诗句。

(1)自由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再读,借助工具书及注释理解词意,进而理解每句诗的意思。(了解全诗大意,初步掌握古诗的感情基调。)采用边读边画边批的方式学习。

(3)了解“对偶”这一修辞手法。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提示:这两句诗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其中“一水”对“两山”,“护田”对“排闼”,“将绿绕”对“送青来”。这样两两相对,音韵和谐,读起来朗朗上口。对偶也叫对仗,是将字数相等、结构相同或相似的两个词组或句子成对地排列起来的修辞手法。这样的诗句如: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两个——一行;黄鹂——白鹭;鸣——上;翠柳——青天。)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三山——二水;半落——中分;青天外——白鹭洲。)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鸟——僧;宿——敲;池边树——月下门。)

4.再读诗歌,明意悟情。

(1)教师复述古诗大意,学生闭眼冥想画面。

教师:几间简朴的茅舍由于经常打扫,檐洁壁净,没有苔藓生长的余地;成垄成行的花木,把小小庭院装点得井井有条,这些全出自主人的亲手栽培。一条快活的溪水环绕着大片碧绿的禾苗,俨然是稻田的守护者;两座多情的山峰不待邀请就推门而入,把青青的秀色送入眼帘。

(2)学生说说听后的感受,再带着初步体会到的情感朗读全诗。(侧重于人物形象与情感的体会。)

思考:你觉得湖阴先生是个怎样的人?

(高洁、富有生活情趣;清静脱俗、朴实勤劳、热爱自然……)

(3)出示提纲,明确重点。

①自由读诗,思考下列问题:

A.诗人是通过什么来表现湖阴先生庭院的干净的?

B.本首诗中哪一句采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

C.诗人描写景物,赞美主人的品格,归根结底还是为了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你感受到了吗?说说诗人借写湖阴先生的住宅寄托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②汇报交流。

A.“净”是通过“无苔”二字体现的。

教师引导:江南地湿,又时值初夏多雨,这对青苔的生长比之其他时令都更为有利。况且,青苔性喜阴暗,总是生长在僻静之处,较之其他杂草更难于扫除。而今,庭院经常打扫,总是干干净净的,叫人感觉舒适。

继续引导:庭院中更有令人赏心悦目的花木,一畦畦,整整齐齐,都是主人亲手栽种,这更令人心旷神怡。所以再读这两句的时候,要注意表达作者心情的愉快。(指名学生朗读。)

B.含有“护”“绕”二字的两句诗“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采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

教师引导:门前的景物是一条河流,一片农田,两座青山。在诗人眼里,山水对这位志趣高洁的主人也有情谊。诗人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将“一水”“两山”写成富有人情的亲切形象。一条弯弯的河流环绕着碧绿的农田,正像母亲用双手护着孩子一样。

C.《书湖阴先生壁》描写的是湖阴先生家清幽的美景,表达了作者对湖阴先生的庭院的赞美之情,体现了诗人对朋友的深情,同时也寄托了诗人的闲适心情。

小结:同学们,本诗通过描写湖阴先生家简朴、洁净的庭院和院外有情有义的绿水青山,不仅表达了诗人对美丽大自然的赞美之情,更赞美了湖阴先生高洁的人格品质。

5.熟读诗歌,感悟诗韵。

(1)指名读背古诗,读出诗的韵律美。

(2)配乐齐诵古诗,感受诗的意境美。

6.立足教材,拓展延伸。

(1)在想象画面、感悟诗境的基础上,为《书湖阴先生壁》一诗配幅插图。

(2)教师出示几首写景的古诗,学生读一读、悟一悟。

秋词 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寄扬州韩绰判官 杜牧

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书湖阴先生壁(其二) 王安石

桑条索漠楝花繁,风敛余香暗度垣。黄鸟数声残午梦,尚疑身属半山园。

学习任务八:统整古诗,梳理学法

(设计意图:借助三首诗歌的特点,通过回顾整理,发现了解更多的读诗方法,感知诗歌背后的文化常识和历史典故,丰富学生的文化内涵)

1.整体阅读:这三首古诗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学生交流)

(1)三首诗都是写景诗。前两首分别描绘了南北不同的美景,第三首通过描写湖阴先生庭院内外的景色,表现人与自然的和谐。

(2)三首诗都隐含了古代文化知识。《浪淘沙》(其一)和(书湖阴先生壁》都隐含了典故。

2梳理学法:学完这三首诗,我们学到了哪些读诗的好方法?

【预设】:遇到不理解的词语,可以看注释。可以边读诗边想象画面。借助课文插图理解诗意。多

了解一些古代文化常识,有助于我们了解古诗的意思。

3.小结:古诗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在课外阅读古诗时,我们要尝试运用这些方法去理解诗意

课堂小结:

同学们,我们伟大的祖国山川秀丽,风景如画。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几千年来,我们的祖先留下了无数辉煌的诗篇,这是中华民族的艺术瑰宝,也是培育民族精神的沃土。希望同学们平时多积累诗词,培养高尚的生活情趣。

自主作业:

根据自己的情况,可以选择一项或两项完成。

  1. 默写《江南春》。

(2)练笔:把《书湖阴先生壁》写成一篇优美的小短文。

板书:


18 古诗三首

江南春

书湖阴先生壁

一水护田将绿绕

(典故)

对仗工整

两山排闼送青来

(典故)

千里莺啼 绿映红

晴朗之景

水村山郭 酒旗风

南朝 四百八十寺

烟雨之色

多少楼台 烟雨中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大单元教学设计

课 题

19 只有一个地球

部编版

六年级上册

第六单元

第1课时

学 校


授课班级


授课教师


学习目标

1.会“莹、裹”等12个字,会写“晶莹、摇篮”等20个词语。

2.默读课文,结合关键句,说出课文的主要内容。

3.能说出课文表达了怎样的观点。

学习重难点

默读课文,结合关键句,说出课文的主要内容。

学情分析

六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语言和方法积累,教师可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感知内容,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根据课标要求,教师是学生的引导者,要鼓励学生合作、相互的学习,让学生直接与文本对话,以汇报交流的形式展开学习,将课堂还给学生。

教学辅助

PPT等。

教学过程

学习任务一 设置情境,质疑导入

(设计意图:学生探究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往往来自一个充满疑问的情景,有了问题学生才会思考,才能有学习的动机,有了问题才能激发学生进行探究性阅读的愿望。鼓励学生敢于发现问题,主动、大胆地围绕课文题目提出疑问。)

谈话:同学们,今天老师要带你们乘坐中国自行设计和制造的“神舟号”宇宙飞船到太空去旅行。请大家闭上眼睛,我们的飞船马上就要升空了。好,飞船已经升到了太空,请睁开眼,观看太空美丽的景色。(播放太空行星运行的录像,地球逐渐清晰,最后定格。)

  1. 同学们,这水蓝色的星球大家认识吗?(结合学生回答板书——地球)大家喜欢吗?请用一句夸一夸我们的地球。(地球,你真美呀!地球,你好伟大!)
  2. 揭示课文题目,引发质疑。今天学的课文的题目,不是“地球”,而是“只有一个地球”(板书:只有一个)。看了课文题目,你的脑海中一定涌出一个个小问号,快说说吧!

【预设】:为什么说只有一个地球?本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课文想告诉我们什么?

学习任务二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设计意图:自主是合作、探究学习的基础。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积极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语文教学应以学生自读自悟、自学探究为基础,以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发展为宗旨,让学生在自主、民主的氛围中学习,自主地读、说;在自读自悟、主动探究中获得知识。)

结合自主预习卡展开学习。

  1. 初读课文(学习任务单第1题)
  2. 自读课文: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确、流利,不懂的字词可以画标记,并说说课文大致讲了哪几个方面的内容?
  3. 交流:地球美丽但却渺小,地球的自然资源有限,目前人类还无法移居到别的星球上去,我们要精心保护地球。

2.检查字词掌握情况。(学习任务单第2题)

(1)指名读词语,同学间相互注意纠正字音。

晶莹 摇篮 壮观 和蔼 资源 有限 矿产 无私 慷慨 节制

枯竭 贡献 毁坏 滥用 生态 设想 例如 基地 目睹 子孙

(2)学生质疑,互相释3疑:哪些词语的意思不明白?哪位同学能帮他解决?

【预设】

慷慨:大方;不吝惜。

枯竭:(体力、资财等)用尽;穷竭。

滥用:胡乱地或过度地使用。

(4)明确本课要求会写的生字,关注容易写错的字,相互提醒容易写错的部件和笔画。(学习任务单第3题)

【预设】:

“慷”最后四笔是点、提、撇、捺,不要写成“水”;“裹”是形声字,中间的“果”要写得小一些、扁一些,与下面的部件穿插避让,以免整个字太长;“基”上面的部件撇捺要舒展,包住下面的“土”。

3.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抓住关键句,理清脉络(学习任务单第4题)

(课件出示)


自读提示

· 默读课文,结合关键句,说说课文讲了哪几个方面的内容。

·小组内交流,相互补充。



提示:抓住关键句来梳理内容。在说明文中,往往有一些说明主要内容的句子,它们多位于一段文字的开头或结尾处。

(2)交流指导。

①根据学生发言,相机出示关键句子。

·地球,这位人类的母素,这个生命的摇篮,是那样美丽壮观,和蔼可亲。

·与茫茫宇宙相比,地球是渺小的。

·地球所拥有的自然资源也是有限的。

·科学家已经证明,至少在以地球为中心的40万亿千米的范围内,没有适合人类居住的第二个星球。人类不能指望地球被破坏以后再移居到别的星球上去。

·我们要精心地保护地球,保护地球的生态环境。

学习任务三 明确中心,梳理事例

②联系关键句,思考:本文要表达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我们要精心保护地球,保护地球的生态环境。)

4.小结方法:我们可以抓住文中的关键句读懂每一自然段的主要意思,梳理文章的主要观点。

学习任务三 “聆听”地球,美丽、渺小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营造聆听地球母亲的情境氛围,既调动了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又让学生真实、具体地感受地球的美丽壮观,从而拉近了学生与地球之间的距离。)

1.过渡:是啊,文字后面是地球母亲的心跳,是地球母亲的呼吸。我们默默地读,静静地听,就能听见地球母亲在跟我们诉说呢!我们先默读课文的第1、2自然段,听听地球母亲首先会和我们说什么。

2.学生认真阅读、倾听。引导学生带着问题阅读。

3.汇报交流。

(1)美丽壮观,和蔼可亲。

①你是从哪段文字听出来的?那我们一块儿来瞧一瞧吧。大家闭上眼睛,地球母亲正在向我们走来,看看,她长什么样?

②课件出示图片配句子教师范读

映入眼帘的是一个晶莹的球体,上面蓝色和白色的纹痕相互交错,周围裹着一层薄薄的水蓝色“纱衣”。地球,这位人类的母亲,这个生命的摇篮,是那样美丽壮观,和蔼可亲。

③说说你看到的地球母亲。

④地球母亲如此美丽,你想对她说什么呢?

  1. 渺小。

①是从哪儿“听”到的?

②小结:是的,如果我们把地球跟太阳作个比较,一个太阳抵得上130万个地球呢!(生感叹)地球是渺小的。(出示词语:渺小)非常微小。

课堂小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对本课的内容有了一定的了解,同时也许又产生了新的问题,请提出来吧!

(预设:地球为什么容易破碎?)

自主作业:

根据自己的情况,可以选择一项或两项完成。

1.搜集有关火星、月球等的资料。

2.完成分层作业单。

板书设计:

只有一个地球

美丽壮观

和蔼可亲

渺小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大单元教学设计

课 题

19 只有一个地球

部编版

六年级上册

第六单元

第2课时

学 校


授课班级


授课教师


学习目标

  1. 能说出课文表达了怎样的观点,是怎样一步步说明这个观点的。
  2. 能结合实际,设计环保宣传语,并与同学交流。

学习重难点

能说出课文表达了怎样的观点,是怎样一步步说明这个观点的。

学情分析

六年级学生已经初步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素养,对于说明方法的学习和运用在前期的学习中也学过,但因为接触到的说明文并不多,所以,在理解运用时还是有难度。同时,本单元要求“抓住关键句,把握文章的主要观点。”这对于学生来说,抓关键句从三年级开始就已经学习,但要把握好观点,对学生来说比较难。针对这样的情况,一方面,我们可以在课文讲解时,不时地穿插学习说明方法,不断学习巩固;同时,对于难点,我们还可以分层分步,放慢脚步,资料引进、比较阅读、课外拓展等逐步去化解难点,掌握知识点。

教学辅助

PPT、学习任务单等。

教学过程

学习任务四 激情回顾,质疑导入

设计意图:创造性思维是从问问题开始的。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首先要鼓励他们敢于和善于质疑问难。中国古人说: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要培养学生善于从无疑处生疑,从看似平常处见奇,这是发现问题的起点。

  1. 用课文中的一句话概括课文的内容。(“我们这个地球太可爱了,同时又太容易破碎了!”)
  2. 在上节课的学习中,同学们提出了好多有价值的问题,想想哪些问题我们没有解决,或者是你还有什么问题想问,请大胆提出来吧!

3.学生提问。(重点问题:地球为什么容易破碎?)

学习任务五 再读课文,梳理论证

设计意图: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科学合理地组织小组学习,既能让学生感到强烈的个人责任,又能让他们认识到互助合作的重要性。

1.同学们,上节课我们用心聆听,感受到了地球母亲的心声,感受到了地球母亲的美丽与渺小。接下来,就让我们像上节课那样,默默地读,静静地“听”。

2.出示自读提示:(1)默读第3自然段及以后的部分,静静地“听”,“听听”地球母亲还在向我们诉说什么。(2)你想到了什么?

3.学生读书“聆听”。

4.小组长组织在小组内交流。

学习任务六 小组合作,交流解疑

(设计意图: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科学合理地组织小组学习,既能让学生感到强烈的个人责任,又能让他们认识到互助合作的重要性。)

  1. 过渡:通过读文你能听到地球母亲在说什么?

交流汇报:

【预设】

  1. 自然资源的有限。
  1. 地球拿哪些资源养育了人类?

(讨论交流后板书:自然资源——矿产、水、土地、生物……)

  1. 自然资源是无穷无尽的吗?

(板书:有限)

能举例说明吗?(指名交流:如,矿产资源的生成、土地资源的有限……)

  1. 总结:这类资源来得不容易,我们把它叫做“不可再生资源”。这种资源真是“来之不易”。地球用水资源、土地资源、生物资源……养育了人类,多么无私啊!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地球真是太可爱了。)

正是由于她这么可爱,作者给了她一个怎样的称呼?

(称她为“人类的母亲”。)

地球的确具有母亲的情怀,你说地球是一位什么样的母亲?

(生口头填空,如“可爱的母亲”“无私的母亲”“伟大的母亲”“乐于奉献的母亲”……)

(二)人类对地球的破坏。

1.课文从哪几个方面讲了人类对地球的破坏?根据各自所画的内容回答。

2.第4自然段写人类对地球的破坏“造成了一系列生态灾难,给人类生存带来了严重的威胁”,读到这时你想到了生活中的哪些现象?

(指名交流环境问题和由此造成的灾难。)

3.不光是这些,看看地球每天在发生着怎样的变化。 引导学生展示自己搜集到的资料。

4.母亲原先健康的身体已经伤痕累累,满头的秀发已经脱落,先前明亮的眼睛已经暗淡无光。你们能用一些词语说说母亲的现状吗?

(伤痕累累、遍体鳞伤。)

合作交流:针对这些现象设计一两条保护环境或节约资源的宣传语。

(三)在宇宙空间,“我”是你们唯一的母亲。(不能移居)

1.你是从哪听到的?

2.结合回答出示句子:科学家已经证明,至少在以地球为中心的40万亿千米的范围内,没有适合人类居住的第二个星球。

3.还有谁也听到了这个意思?说说看。

4.40万亿千米!太阳离我们约有一亿五千万千米远。到太阳上去,如果步行,日夜不停地走,差不多要走三千五百年;就是坐飞机,也要飞二十几年。太远了!

学习任务七 感情诵读,深化表达

(设计意图:在阅读探究之余,做到读写结合,既是一次小小的课堂练笔,同时也是一次自己心灵的舒展与释放。让地球妈妈从此不再伤感与流泪,让地球儿女们一起呼唤、呼喊——“只有一个地球”。从而激起学生精心保护地球,保护地球生态环境的意识。)

1.我不由得想起了黎巴嫩著名诗人纪伯伦的文章——《田野里的哭声》。想听听吗?

(教师感情诵读)

东方欲晓,晨曦初露,我坐在田野里,同大自然倾心交谈。…………过了一会儿,我听到溪水像失去儿子的母亲似的在号哭,于是我问道:“甘美的溪水呀,你为什么哭泣?”它答道:“因为我不得不流进城里,但在那里,人们鄙视我,他们用葡萄酒代替我饮用,而用我去为他们洗涤污垢。不久,我这冰清玉洁的身体就会变成污泥浊水。我怎能不号哭?”随后,我侧耳细听,又听到鸟儿仿佛号丧似的在唱一首悲歌,我就问道:“漂亮的鸟儿啊!你们在为谁号丧唱挽歌?”一只小鸟走近我,站在枝头上说:“人将带着一种该死的器具,像用镰刀割草似的把我们消灭掉。我们正在相互诀别,因为大家都不知道谁会幸免于难。我们走到哪里,死神就跟随到哪里,我们怎能不号丧唱挽歌呢?”

2.出示填空,引导学生深入感悟:昨天,我们的母亲(  );今天,我们的母亲(  )。而伤害母亲的竟然是(  ),这才是最让母亲心痛的!

3.其实我们什么都不必说了。面对地球母亲哀伤的眼神,作为她的孩子的我们又该如何应答呢?这是我们每一个地球人都应该直面的问题。大家静静地想一想,然后写下来吧。

4.学生思考、写作,然后全班交流。结合课文内容和同学交流。

课堂小结:

同学们,千言万语,汇成这一句话——(在“地球”前板书“只有一个”)地球的明天会如何,就在于你我他,就在于我们每一个人。警示同学们,大声读——只有一个地球。

自主作业:

  1. 科学考察活动:关于水、大气、森林等自然资源遭到破坏的调查报告及治理建议。
  2. 配合世界地球日,到社区去作宣传,主题是——只有一个地球,我们要精心保护地球!

(3)创作环境保护广告语。

板书设计: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大单元教学设计


课 题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大单元教学设计

20 青山不老

部编版

六年级上册

第六单元

1课时

学 校


授课班级


授课教师


学习目标

  1. 默读课文,说出老人在什么样的条件下,创造了怎样的奇迹。

2.体会课文为什么以“青山不老”为题目。

学习重难点

说出老人在什么样的条件下,创造了怎样的奇迹。

学情分析

本文的学习内容与我们现在的生活有一定的距离,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困难,因此在教学设计中针对这一问题进行了相关资料的补充,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辅助

1.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学习任务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设计意图:学生对我国晋西北地区比较陌生,以图片形式导入,不仅可以让学生对晋西北地区有一定的了解,还可以让学生无意识地将我们现在的生活环境与晋西北地区的情况进行对比,激发学生学习探究的兴趣和阅读期待。)

1.课件出示我国晋西北地区图片资料,引导学生交流感受:你看到了什么?有什么感受?

【预设】:我看到了大片大片的沙漠、荒山,植被稀少,这个地方太荒凉了,没有一点生机,环境非常恶劣。

2.看来这组照片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个地方就是我国的晋西北,在这么荒凉的地方,却有那样一位老人,用自己的方式热爱着这方土地。今天就让我们跟随记者梁衡的采访,一起走进这位平凡的老人,看看他是怎样用自己的方式守护着这片土地的。

(板书:20青山不老)

3.引导质疑:看到这个课题,你有哪些疑问?

【预设1】:为什么说“青山不老”?

【预设2】:青山为什么会不老?

【预设3】:“青山不老”与这位老人有什么关系?

......

4.走进作者:结合大家课前预习情况,谁能简单介绍一下作者梁衡呢?

【预设1】:梁衡,1946年出生于山西霍州,1968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现代著名散文家、学者、记者、新闻理论家。

【预设2】:代表作有《大无大有周恩来》《晋祠》《跨越百年的美丽》《壶口瀑布》《夏感》《没有新闻的角落》等。

依据学生回答,出示课件

学习任务二:初识老人,了解故事

(设计意图:本环节采用人物信息卡片的形式,引导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培养学生提取信息、整体感知的阅读能力,又教给学生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

  1. 默读课文,思考:这是一位怎样的老人?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 课件出示信息表,学生自主完成。

人物

老人

年龄:81岁

外貌:瘦小、手端一杆旱烟袋、拄着拐杖

生活地区:中国晋西北

主要事迹

在中国晋西北地区植树造林、资助村民


  1. 借助卡片信息,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预设】:课文主要讲了晋西北的一位老人为了守住那方水土,植树造林五十年,创造了一片青山的事迹。

4.小结方法:人物+事件+关键词

学习任务三:聚焦“环境”,感受“奇迹”

(设计意图:紧扣文前导读提示,引导学生自主阅读,自主发现“奇迹”;再让学生合作探究,提取信息,完成表格,理解“创造了怎样的奇迹”。在自读自悟和合作探究中,不断丰富阅读感悟,同时发现侧面衬托的表达方式,领会表达内容与形式的秘诀。)

(一)自读“阅读提示”,明确学习任务

默读课文,思考:

①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

②这样的奇迹是在怎样条件下创造的?

③本文为什么以“青山不老”为题?

(二)合作探究,感受“奇迹”

1.自主探究: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将自己的发现批注在书上。

2.反馈交流,感受“奇迹”

据学生回答,教师相机出示句子进行点拨:

(1)出示句子1:十五年啊,绿化了八条沟,造了七条防风林带、三千七百亩林网,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

①引导学生聚焦一连串数字:十五年、八条、七条、三千七百亩,结合生活经验,体会这个了不起的奇迹。

点拨:一年365天,十五年是多少个日日夜夜?一亩大约是667平方米,三千七百亩就是247万平方米,也就是350多个国际标准的足球场。将这些数字转化到日常生活中,这样更能让学生理解老人坚持的时间之长、绿化的面积之大,创造的奇迹是多么了不起!

依据学生交流回答,(出示课件)

(板书:了不起的奇迹 (八条沟、七条防风林带、三千七百亩林网))

②指导朗读,体会奇迹的了不起。

(2)出示句子2:杨树、柳树,如臂如股,劲挺在山洼、山腰。看不见它们的根,山洪涌下的泥埋住了树的下半截,树却勇敢地顶住了山洪的凶猛。这山已失去了原来的坡形,依着一层层的树形成一层层的梯。

(出示课件:)

①思考:读完这段话,你脑海中浮现了怎样的画面?

【预设】:我仿佛看到了这些树像勇敢的战士一样站在山洼、山腰上,即使身子被泥埋了半截,还是顽强地抵抗凶猛的山洪。

点拨:从“如臂如股”“劲挺”“泥埋住了树的下半截”“勇敢地顶住了山洪的凶猛”等词语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这些树的勇敢、坚强与伟大,也明白了老人植树造林的目的。

②引导学生聚焦老人说的话,感受老人对植树造林的坚持与热爱。

(3)出示句子3:窗外是参天的杨柳。院子在山沟里,山上全是树。我们盘腿坐在土炕上,就像坐在船上,四周全是绿色的波浪,风一吹,树梢卷过涛声,叶间闪着粼粼的波光。

(出示课件):

①引导思考:读完这段话,你有什么感受?

【预设】:我感觉那里很美,仿佛是绿的海洋,不仅院子里是树,山上也都是树,而且树木郁郁葱葱,长得很茂盛。风一吹,泛起层层绿色波浪,在阳光的照耀下,闪着粼粼的波光。

②小结:是呀!原先我国的晋西北正如课前视频所示,漫天黄沙,荒芜人烟,而现在映入我们眼帘的确是郁郁葱葱,绿意盎然的树海,这前后巨大的变化,难道不是奇迹?梁衡用了短短三句话,就将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感受到的对窗外的绿色进行了全面、生动的描述,也表达了作者对这片绿色的赞美之情。

③指导朗读,读出绿意盎然的画面与赞美之情。

3.合作探究:了不起的奇迹是在怎样条件下创造的?

(1)再读2、3自然段,提取关键词句,同桌交流,填写以下学习单。

山沟所处的大环境

院子里的小环境



(2)根据学生反馈,教师适时点拨。

【预设】:

山沟所处的大环境

院子里的小环境

地理环境:这是中国的晋西北、肆虐、怪物盘踞之地。

气候环境:风大作时,能逆吹牛马使倒行,或擎之高二三丈而坠。

一排三间房、老人一人;

日复一日简朴、单调的日常生活;

五位老汉离世;

老伴离世;

女儿三番五次接他回城享福遭拒绝。

点拨:

①在交流“山沟所处的大环境”时,补充干旱、霜冻、风沙相关图片,让学生直观感受这些自然灾害。

②肆虐:任意残杀或迫害;起破坏作用。盘踞:非法占据;霸占。

③在描写气候环境时,作者引用当地县志进行说明,更具有说服力,同时也说明了这里的环境从古至今一直十分险恶。播放视频“大风沙”。(出示课件)

④结合学生对“山沟所处的大环境”反馈,教师适时板书。

(板书:大环境:环境险恶)

⑤在交流“院子里的小环境”时,引导学生思考:在这十五年中,老人都遇到了哪些事情?

⑥结合学生对“院子里的小环境”反馈,教师相机板书:小环境:生活艰辛。

(出示课件)

(3)总结:通过对这部分内容的探究,我们感受到了这里大环境的险恶、可怕,也被这种险恶、可怕所震撼,老人居住的小环境也非常艰辛,孤独一人坚持植树造林十五年定遇到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作者通过对环境的描写衬托出奇迹创造之难,也体现出老人对植树造林的热爱与坚持。

学习任务四:对比阅读,理解“青山不老”

(设计意图:用联系和比较的方式,在“另一种东西是什么”的叩问下,促发学生思辨“青山不老”的表层及深层含义,帮助学生真正理解老人与青山之间的内在关联,从而真正理解课文为什么以“青山不老”为题,最后回归单元主题以及文本的阅读提示,进一步理解人与土地、人与自然相互依存的关系。)

1.再读课文,思考:本文为什么以“青山不老”为题?提醒学生可结合晋西北前后面貌的变化思考。

2.出示第6自然段,生齐读,思考:“另一种东西”指的是什么?感悟老人的精神。

3.全班交流反馈,教师相机总结。

【预设1】:我觉得青山不老说的是这片青山不会老,老人种下的树不会老,树会越来越多,这片土地会越来越绿。

【预设2】 :我觉得应该还会有像老人这样无私的人出现,来继续种树,继续保卫这片土地。

……

点拨:以“青山不老”为题,还表达了作者对像老人这样的造林英雄的感谢、敬佩和赞美之情。

4.总结:是呀,老人创造的这片青山不老,老人热爱家乡、无私奉献、造福后代的这种精神不老!本文以此为题,不仅突出文章主题,还使主题形象鲜活起来,让原本抽象的人物精神变得具体可感。因此,本文以“青山不老”为题。

(板书:无私奉献、精神永存)

课堂小结:

就是这样一位山野老人用自己的双手创造了这片青山,用他有限的生命创造了无限的价值,他的生命也会随着绿意盎然的青山永久留存。也正是这位老人让我们感悟到--青山不老!同学们,还记得单元导语中告诉我们的那句话吗?“我们是大地的一部分,大地也是我们的一部分。”让我们像这位晋西北的山野老农学习,用自己的方式守卫、造福我们共同的家园——地球吧!

自主作业:

1.课下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青山不老”!

2.请同学们课下拓展阅读其他环境守卫者的故事,并与同学分享。

板书设计:

20 青山不老

了不起的奇迹 大环境:环境险恶

八条沟、七条防风林带 无私奉献、精神永存

三千七百亩林网 小环境:生活艰辛



课 题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大单元教学设计

21 三黑和土地

部编版

六年级上册

第六单元

1课时

学 校


授课班级


授课教师


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能说出三黑是怎样看待土地的。

3.通过理解重点词句,能说出自己对土地的新感受。

学习重难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说出三黑是怎样看待土地的。

学情分析

这首诗所讲的事情发生的年代距离现在比较远,学生难以理解。课前要让学生自行查找当时的社会背景资料,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

教学辅助

1.多媒体课件。

2.学生完成自主预习卡。

教学过程


学习任务一:谈话导入,了解背景

(设计意图:谈话导入新课,在学生课前搜集资料的基础上交流背景资料,简要了解诗人,为理解诗歌内容作铺垫。)

1. 谈话导入:上一课中,我们认识了晋西北的一位山野老农,他用自己的方式默默守护着一方土地,用自己的双手创造了一片青山的事迹深深地打动了我们。今天,我们再来认识一位土生土长的农民,看看他又有怎样的故事?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3.教师引导:课前,我们布置了预习任务,谁能介绍一下作者呢?

【预设1】:苏金伞(1906-1997),原名苏鹤田,河南睢县人,现代著名乡土诗人,也是五四运动以来最杰出的诗人之一。

【预设2】:著有诗集《地层下》《窗外》《鹁鸪鸟》《苏金伞诗选》《苏金伞诗文集》等。

(结合学生介绍,相机出示课件。)

4.引导学生介绍写作背景。教师引导:有同学知道《三黑和土地》这首诗的写作背景吗?

【预设】:学生介绍相关背景,教师相机引导,提示:《三黑和土地》写于1948年9月,那个时候中国的土地制度是怎样的呢?

教师介绍:解放以前,大多数农民没有属于自己的土地,只能雇佣于地主,终日辛勤地替地主种地,却不能满足最基本的温饱。1947年,解放区进行了大规模地土地改革运动,打土豪、分田地、废除封建剥削制度,农民才重新拥有了自己的土地。

学习任务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设计意图:本篇课文是略读课文,因此放手让学生尝试独立阅读,整体把握诗歌大意。再通过提取关键词句,理清第二部分的层次。)

1.读“阅读提示”,明确学习任务

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②说说三黑是怎样看待土地的。

③你对脚下的土地有了什么新的感受?

过渡:明确了学习任务,现在就请我们一起走进课文。

(1)自由朗读诗歌,根据要求,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感觉难读或自己喜欢的句子多读几遍。

(2)小组合作朗读诗歌,想想这首诗可以分成哪两部分?分别写了什么?

(3)小组讨论交流,全班汇报,教师适时总结

【预设】:

第一部分(1-3节):总体上写农民得到土地后的喜悦之情;

第二部分(4-15节):三黑有了自己的土地后的欣喜之情。

  1. 第二部分写了三黑的哪几件事?请圈画出关键词句,用一句简短的话来概括每件事。

学生交流,出示课件(相机板书:翻地耙土 回忆过去 畅想未来)

学习任务三:交流文本,感悟喜悦之情

(设计意图:从诗歌“最让人感动的画面”出发,发现三黑对待土地的密码——用生命去热爱,这是表达诗歌情感的关键句,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诗歌,以读促悟,以读悟情。)

  1. 出示阅读提示,明确学习任务。

(课件出示)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说说三黑是怎样看待土地的。

·读一读画横线的句子,说说你体会到了什么。

  1. 交流,出示关键词句。

(课件出示)

“农民一有了土地,就把整个生命投入了土地。活像旱天的鹅,一见了水就连头带尾巴钻进水里。”

“恨不得把每一块土,都送到舌头上,是咸是甜,自己先来尝一尝。”

“恨不得自己变成一粒种子,躺在土里试一试,看温暖不温暖,合适不合适”

“地翻好,又耙了几遍,耙得又平又顺溜,看起来好像妇女们刚梳的头。”

“这么松散的地,简直是一张软床,叫人想在上面打滚,想在上面躺一躺。”

“看见自己种的荞麦已经开花,白霎霎的像一片雪。”

“现在蝈蝈儿就在自己地里叫,他想招呼从地头路过的那个孩子:‘快去逮吧,你听,叫得多好!’”

(1) 引导:你们从这些诗句中体会到了什么?(兴奋、喜悦)你们从哪里体会到三黑有了土地的兴奋和喜悦?

【预设】:“耙地”。引导:

①三黑是怎么耙地的?指名读第4小节,感受三黑耙地时的专注与细致。

②三黑耙出的土地是什么样子的?指名读第5一6小节,体会三黑对士地的爱。

③教师引读第7—8小节,感受三黑对麦籽儿那种像对孩子一般的呵护。

(2)【预设】:回忆逮蝈蝈儿。男女生对读第11、12小节,感受三黑有了自己的土地后的幸福生活

(3)【预设】:展望新生活。从三黑的两个想法一“跟人合伙”“买头小毛驴”,感受他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憧憬。

3.情感升华:在三黑的心里,土地就是

【预设】:土地就是三黑的命根子,土地就是三黑的心肝宝贝:土地就是生命,是希望和未来…… 4.交流发现:诗歌中哪一句能概括三黑对土地的感情?

(课件出示)学生齐读。(板书:把生命投入土地)

农民一有了土地,就把整个生命投入了土地。

5.小结:三黑和所有农民一样,视土地为生命,在获得土地之后,他将自己的整个生命都投入到土地中去,精心地呵护它,照料它。他是土地的主人,他想象着这片土地会带给他更多的幸福感和满足感。

学习任务四:阅读链接,感情延伸

(设计意图:通过补充阅读艾青的《我爱这土地》和“课后链接”中的《在希望的田野上》,进一步让学生知道,我们的理想和未来都建立在这片土地上,我们的一切希望都离不开土地的滋养,人们要珍惜、爱护脚下的土地。)

  1. 教师范读艾青的《我爱这土地》。

(课件出示诗句)全班诵读

  1. 出示“阅读链接”,听歌曲《在希望的田野上》,思考:你仿佛看到了哪些动人的画面?哪些诗句具体写出了这种“梦想和希望”?
  2. 指名交流。
  3. 男女生对读诗歌。
  4. 畅谈体会:学了这篇课文,你对脚下的土地有了什么新的感受?请用一两句话写下来。

提示:可以学习课文的表达形式,表达对土地的新感受。

课堂小结:

同学们,我们是大地的一部分,大地也是我们的一部分”,《三黑和土地》这篇课文再次让我们感受到我们与大地相互依存、相互交融的状态。通过同学们的朗读,老师也感受到同学们对脚下的土地有了新的认识,相信大家在日常生活中肯定会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来保护它。

自主作业:

推荐同学们课下阅读苏金伞《苏金伞诗选》。

板书设计:

翻地、耙地

三黑和土地 忆逮蝈蝈 热爱土地 憧憬未来

展望未来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大单元教学设计

课 题

口语交际《意见不同怎么办》

部编版

六年级上册

第六单元

1课时

学 校


授课

班级


授课

教师


学习目标

1.和别人协商事情,能准确把握别人的观点,不歪曲,不断章取义。

2.尊重不同意见,讨论问题时,态度要平和,以理服人。

3.表达观点时,要简洁明了,有理有据。

学习

重难点

1.和别人协商事情,能准确把握别人的观点,不歪曲,不断章取义。

2.表达观点时,要简洁明了,有理有据。

学情分析

六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表达能力,能基本说清自己的观点和理由,也能在互动讨论中总结出意见的异同处。在教学时,教师要依据六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引导学生采用协商的办法,通过阐述主张、换位思考、共同商量,寻求比较合理的解决方法。

教学辅助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学习任务一:创设情境,导入话题

(设计意图:“燃放烟花爆竹”是一个关于节日民俗的社会性问题,它的好处不言自明,把其危害性梳理出来,为后面的讨论提供心理依据、材料支撑。)

  1. 播放过春节燃放鞭炮的短视频,再现生活情境。

这是王安石的《元日》中描绘的情景:新年到了,爆竹声声,银花朵朵,人们借鞭炮之声“吓走年兽,驱赶瘟神”。这一传统习俗已延续千年,成为中国节日文化的一部分。隔着屏幕,我们都能感受到鞭炮烟火里飘出来的年味儿。

  1. 师谈话:然而,问题来了!很多城市颁发了“禁放令”,这是为什么呢?燃放烟花爆竹有什么害处?(师生梳理)

【预设】

烟花爆竹里含多种有毒气体,大量释放在空气中,成为“无形杀手”;

无资质厂家生产的烟花爆竹质量没有保障,这是易燃易爆物,造成多起伤害事故;

儿童喜欢近距离玩烟花爆竹,缺少安全指导,造成多起伤害事故;

燃放后产生大量纸屑、火药垃圾,污染地面环境,给环卫带来压力;

使用大量纸张,不可再生资源在火中燃尽,费钱费物。

……

(师板书关键词:有毒气体、伤害事故、污染环境、浪费资源……)

3.过渡:我们从安全、节约、环保的角度谈了燃放烟花爆竹的种种问题。事情没那么简单,“禁放令”引发来自社会多个层面的不同声音。意见不同怎么办?协商讨论来解决。

学习任务二:角色体验,学习协商

(设计意图:明确了观点和问题,代入角色本质上也是一种“换位思考”。通过多维评价和画外音介入,让学生的观点和表达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升。由“该不该燃放”的单向性问题转向丰富的讨论。交流讨论的意义不在于结论,社会性问题在短短一节课中是得不出结论的,重要的是学生经历这个对话的过程。)

1.阅读教材材料一,明确三方意见和讨论的问题。
学生阅读、梳理事例: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大单元教学设计

2.组成话题讨论圈。
你觉得哪些人应该参与到这场讨论中来?
【预设】普通市民、环卫工人、环保局长、消防员、眼科医生、鞭炮厂工人……

3.角色体验,召开听证会。
(1)你是哪位代表?支持哪种观点?
出示听证会小提示:准确把握别人的观点,不歪曲,不断章取义;尊重不同意见,讨论问题时,态度要平和,以理服人。
(2)代表发言,适时展开讨论。
【预设】:
①眼科医生:燃放烟花爆竹,确实能增添新年气氛,但喜庆的新年常常伴随着悲剧。据统计,儿童放烟花的比例远远大于成人,孩子安全意识不强,我们科室每年都会有因燃放烟花爆竹而受伤的病例,给人的身心造成伤害。与民俗相比,生命安全应该放在第一位。爱惜生命,从远离烟花爆竹开始。
②环卫工人:每逢过年,我们的工作量倍增。多扫些垃圾不算什么,但是心疼啊,烧掉的都是钱,都是资源啊!而且,安全隐患很多,没有燃尽的鞭炮也曾伤害到我的同事。如果能少放一点,或者不放,则利大于弊。随着社会的文明进步,习俗是可以改的。
③市民代表:烟花爆竹的“禁与放”,一直有争议。我们普通市民对相关部门出台的禁令表示理解。但是,理解不等于支持。老百姓过年就图个热闹,对于上千年的民俗,不能简单禁止。是不是可以有个两全的办法,有所兼顾?比如定时、定量、定地点。我们对“禁放令”保留自己的意见,希望能有更人性化的解决方案。
……
4.指导、提升策略。
(1)适时穿插教师评价、听众评价、代表相互评价,引导倾听他人见解,积极沟通、协商、融合观点。
(2)在讨论进入瓶颈的时候,听听“当事人”——烟火的心声《烟火的自述》,对自己的观点进行丰富或修正。
烟火的自述
有人说,我是百花丛中最姹紫嫣红、绚丽多姿的花儿。我既不长在庭院,也不开在山野溪边。我带着一身火药,在中国千年的节日里怒放。“灯树千光照,花焰七枝开”说的就是我。千百年来,大人孩子都喜欢我,也喜欢我那个响亮的兄弟——鞭炮。特别是在辞旧迎新之际,更少不了我们。没有我们的新年,失去很多欢快和色彩。然而,抱歉的是,我们靠燃烧给人们带来短暂的流光溢彩,却留下了长久的有毒气体和灰烬。空气因我们变得不再透明,天空因我们变得不再湛蓝。更让人痛心的是,可爱的孩子有时因贪玩而受到伤害……这些都是我们不愿意看到的。看到很多城市发布了“禁放令”,让我们愧疚的心稍微安宁些。今天我看到,有人在竭力地挽留我们。我们不想离开,但为了你们的安全,请慎重燃放。人类的电子信息那么发达,我们也可以在手机里绽放,大家说呢?
5.总结性陈词。
(1)请代表根据自己和众人的意见,作最后的总结陈词。
(2)主持人(教师)总结:针对“春节到底该不该燃放烟花爆竹”的问题,各方代表都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令人高兴的是,每位代表都能做到有准备的表达,认真倾听,积极而礼貌地回应。各方代表都能本着沟通问题、解决问题的初心,换位思考,共议问题。这一点非常重要。

学习任务三:入情入境,讨论协商

(设计意图:口语交际是听与说双方的互动过程,教学活动应在具体的交际情境中进行。本教学环节,教师创设真实的节目情境,让学生扮演角色,入情入境地倾听、表达、交流、应对。通过梳理各方观点,让学生换位思考,形成自己的新观点,学会协商对话。)

1.读教材材料二,梳理观点与问题。

两种观点:为拓宽城市道路,促进经济繁荣,砍树是值得的;砍树容易栽树难,政府应该另想办法发展交通,不应该砍树。

一个问题:要路还是要树?

2.阅读补充资料,确定发言身份。
(1)分发资料袋(关于这个问题的采访记录),选择性阅读。
(2)要路还是要树?哪些人会参与热议呢?确定自己的身份。
小学生、附近居民、司机、环卫人员……
3.分组讨论,全班交流。
(1)我们交流意见时应该注意什么?
进一步提示:认真倾听,听清别人的观点,不断章取义;尊重他人意见,态度平和;表达观点时,以理服人。
(2)小组讨论,沟通观点。
组长组织讨论,记录员记录每位组员的身份和主要观点,发言人整合观点。
(3)小组代表上台发言,全班交流。

【预设】砍掉大树,拓宽了马路,行车又快又安全,司机朋友喜欢;而运输业发达了,也确实能促进

当地经济发展。但树木长到几十年非常不容易,砍掉它们,不仅失去了美丽的环境,还会破坏城市的生态。我们讨论后觉得这些树不一定要砍掉,可以请有丰富经验的园林工人把它们移植到其他地方,等路修好后再移植回来:或者请道路设计师在设计路线时多动些心思,尽量少砍一些树,力争树和路都要,既要建设现代化大都市,也要保护好环境。

课堂小结:

生活中,我们会在很多事情中意见不一致,这时候需要听取不同意见,要学会换位思考,积极沟通,协商解决问题。

自主作业:

交流“意见不同”的事件和看法:垃圾分类问题、学生学业负担问题、汽车限行问题……

板书设计:

口语交际:意见不同怎么办

听 准确把握对方观点

说 尊重不同意见

换位思考 态度平和 以理服人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大单元教学设计

课 题

习作《学写倡议书》

部编版

六年级上册

第六单元

1课时

学 校


授课班级


授课教师


学习目标

1.认识倡议书,掌握倡议书格式。

2.能就自己关心的问题写一份倡议书。  

学习

重难点

1.能就自己关心的问题写一份倡议书。  

2.能与同伴交换习作,针对是否写清中心意思相互评价,修改习作。

学情分析

学生在学校学习、生活了六年,是最熟悉学校,也最热爱学校的,在即将毕业离开之际,他们一定也希望能为母校做点事。比如针对学校某一现象,写一份倡议书,让自己的想法得到同学们的支持,一起去实施,让母校更加美好。

教学辅助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学习任务一:创设情境,任务驱动

(设计意图:通过创设针对母校某一现象写倡议书,让母校更加美好这一真实语境,激发了学生的写作冲动;通过播放学生真实的在校生活场景,唤醒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不仅让语境的创设更自然,也更有利于倡议主题的确定。)

1. 同学们,母校是咱们学习、生活了六年的家,你们即将毕业了,在这临别之际,你们一定希望为母校做点什么吧,说说你想做什么?

2. 很多同学都说到可以针对学校某一现象写一份倡议书,张贴在学校公告栏,让自己的想法得到更多同学的支持,然后一起去实施。这个想法很好,相信你们的倡议,一定能让母校变得更加美好。

3. 根据你对学校的了解,说说最想提出什么倡议?

学习任务二:借助范文,明确格式

(设计意图:学生在四年级时已经掌握了书信的格式。倡议书的格式与书信有相同之处,并不是难点,出示范文支架,学生联系已有学习经验,即可迁移。)

1. 阅读范文,关注格式。

请大家翻开语文书,快速浏览《“节约用水”倡议书》,看看倡议书的格式是怎样的。

2. 交流汇报。

3. 梳理小结,明确格式。

(出示格式框架)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大单元教学设计

小结:正如刚才同学们所说,倡议书的标题要居中,直接鲜明地表达倡议主题。称呼、正文、署名、日期的格式和书信相同。但正文中应先写为什么发出倡议,然后写具体该怎么做,注意最后不能像书信那样写祝颂语,而应表明倡议者的希望或决心。

学习任务三:例文对比,学写背景

(设计意图:在教学中,将“倡议背景”这一知识转换成“为什么提出倡议”,更利于学生的理解,并通过例文对比,明确应写清“发现的现象”“有何后果”。对于能力更强的学生,可以适当引用名言、数字等增强号召性。)

1. 出示例文,进行对比。

嘉琪同学也想在离校前为母校做点事,他通过观察,发现午餐浪费严重,因此想对全校同学提出“光盘行动”的倡议。老师读了他的倡议书后做了大量的修改,嘉琪不明白为什么要这样改,请大家对比修改前后,帮帮嘉琪。(出示修改前和修改后的例文)

修改前: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大单元教学设计

修改后: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大单元教学设计

2. 交流。

3. 梳理小结,明确写法。

老师的修改让同学们明白嘉琪“为什么发出倡议”,描述了“发现的现象”,写清楚了这一现象“有何后果”,这样更能引起大家的共鸣,让他的倡议得到响应。当然,如果能够适当引用名言或者相关数据,会更具有号召力。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大单元教学设计

六、发布倡议,得到响应

感谢大家为母校积极贡献智慧,课后老师将选出优秀的倡议书,张贴在学校公告栏中,相信一定能得到更多同学的响应,母校的明天一定会更加美好。

学习任务四:借助表格,提出倡议

(设计意图:借助表格对现象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再有针对性地提出倡议,使学生提出的倡议更具体、全面。整体分析后再按照重要性标序。)

1. 小组合作,完成表格。

(1)嘉琪同学还没想好该提出哪些具体倡议,希望能得到你们的帮助。我们可以先帮冉浩分析“午餐浪费”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再根据不同的原因,有针对性地提出倡议。

(2)出示合作要求,完成“学习任务单1题”。

请组长拿出合作单,集小组之力,帮助嘉琪分析“午餐浪费”的原因,并针对不同的原因提出具体倡议。注意只写关键词,写好后,按照具体倡议的重要性标注①②③……并按照这样的顺序汇报。

学习任务单一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大单元教学设计

(3)交流汇报。

(4)教师总结。

2. 方法迁移,提出倡议。

(1)根据对学校的了解,之前大家都谈了自己发现的现象,针对你的发现,你想提出什么具体倡议?请拿出“学习任务单2题”,独立完成表格。

学习任务单2题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大单元教学设计

(2)交流汇报。

学习任务五:借助表格,提出倡议

(设计意图:评价标准直指本课学习目标,成为习作过程的支援。自评、互评既使学生写作经历一个反思、修改、提高的动态过程,又让学生在相互学习写作经验的基础上,阅读与鉴赏能力得到提升。)

  1. 结合发现,写倡议书。

接下来就可以针对自己所发现的现象,写倡议书,让更多同学积极响应你的号召。注意做到以下三点:(1)格式正确。(2)写清楚为什么要提出倡议(3)将具体倡议按照标注的顺序分点列举。

2. 自评互评,交流修改。

(1)按评价量表自评,再同桌交换进行评价。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大单元教学设计

(2)根据评价再次修改。

(3)交流展示。

课堂小结:

同学们,感谢大家为母校积极贡献智慧,课后老师将选出优秀的倡议书,张贴在学校公告栏中,相信一定能得到更多同学的响应,母校的明天一定会更加美好。

自主作业:

根据评价建议,修改自己的片段。

板书设计:

习作:学写倡议书



内容表达清楚

建议具体可行


倡议格式正确

发布地点合适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大单元教学设计

课 题

语文园地

部编版

六年级上册

第六单元

1课时

学 校


授课班级


授课教师


学习目标

1.学生结合所学诗词交流学习古诗词的好方法。

2.学会抓住关键字词把握文章的主要观点。

3.学会阅读非连续性文本,读懂文字,提炼关键信息。

4.了解“五行、五谷、五音、五彩”指代的内容。

学习

重难点

1.运用一些方法去理解古诗词的含义、欣赏诗歌的美。

2.阅读时要抓住关键字词和关键信息。

3.了解一些中国古代文化常识,感受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学情分析

经过六年的学习,学生在回顾所学内容后,将所获得的是碎片化的方法梳理、总结、归纳并加以拓展。教师应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要加强语文同生活的联系,让学生充分地感知生活、体验生活、理解生活,从而更好地生活。

教学辅助

1.多媒体课件。

2.学生完成自主预习卡。

教学过程


学习任务一:交流平台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回顾课文,调动学习经验,习得有效方法;发挥“交流平台”的作用,梳理总结方法,实现经验由少到多、逐渐积累的目的。)

1.玩游戏:诗词大串烧。

师:这一学期,我们已经学了不少古诗词了,如果算上语文园地中的古诗,我们一共学习了9首古诗词。大家能说出这些诗词的题目吗?(学生一边说,教师一边板书诗题。)那么大家都会背了吗?我们现在就来一起玩一个诗词大串烧游戏,看看大家能否把它们准确、流利地背诵下来。

【游戏规则】:教室第一排的某位同学选择一首诗,念出诗名,再背诵出第一句。坐在正后方的同学接龙背诵下一句,坐在正方后的同学依次接龙。一首诗背完,可以再选择另一首诗。背不出来的同学可以用“过”,以示跳过。哪一组跳过的次数最少,背诵的诗句最多,哪一组就获胜。

2.学生阅读课本上的文字,结合自己学习诗词的体会,交流其中提到的学习方法。

(1)请学生概括其中提到的几种方法,并结合已学过的诗词说一说。

①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字词。

明确:古典诗词中的字词比较凝练,许多字词在现代汉语中已经少用,所以结合注释或通过查古汉语字典等途径来疏通字义是很有必要的。比如《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中“旧时茅店社林边”一句,“茅店”是什么?“社林”又是什么?如果不结合注释,我们是不理解的。

②通过想象去体会有画面感的诗句,边读边想边体会。

【预设】:此方法我们在第一单元的学习中运用较多,比如《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一诗中充满了奇丽的想象,在诵读的过程中,如果我们也展开想象便能在脑海中浮现出生动的景象,学生多半可能会结合“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一句来说。

③多了解一些古代文化常识。

【预设】:学生在这方面的知识稍显欠缺,只能靠平时的积累。比如《江南春》一诗中“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如果学生对南朝崇尚佛教的历史不熟悉,那么就无法理解这句诗中的“忧思”。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积累相关的文化、背景、历史等知识。

(2)出示有代表性的诗词,请学生试着用以上提及的几种方法来品读。

欣赏诗词并不仅仅只有这几种方法,但是却是比较实用、比较贴近我们认知的几种方法。我们接下来就结合学过的一首诗来交流一下吧!

①出示诗歌《过故人庄》。

过故人庄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②学生交流欣赏诗词的方法。

【预设】

生1:虽然这首诗我们已经学过,但再读这首诗,我发现还是有些字词很难理解,比如“鸡黍”“郭”“轩”“场圃”“桑麻”,还好我做了笔记,我再结合注释就能很容易地理解了。

生2:诗人的朋友的家所处的环境非常优美,我读到“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这一句,就闭上眼睛想象了一下,仿佛看到了村边绿树环绕,城外青山连绵不断,画面感特别强。

生3:我知道重阳节有登高望远、赏菊饮酒的习俗,所以诗人便和朋友约好在重阳日再相聚,一起饮酒赏菊。

3.师生共同交流其他欣赏诗词的好方法。

过渡:除了这几种方法,大家一定还有欣赏诗词的其他方法,能和大家分享一下吗?

【预设】:对于六年级的学生来说,古诗词已经学了不少,肯定也掌握了一些阅读古诗词的方法,但让他们概括出来或许有些困难,教师可先让学生发言,再进行点拨、引导,最后总结出来。

4.教师结合具体的例子,讲解欣赏古诗词的其他方法。

(1)反复诵读: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有时候在反复的吟诵中,会突然意会到诗人想表达的情感。所以我们在学习诗歌时应反复地读,在读中去悟。

(2)结合诗人的经历、时代背景去欣赏诗词。

【预设】:可结合学过的诗来谈,比如《宿建德江》一诗,虽然重在想象诗歌描绘的画面,但如果能结合孟浩然坎坷的经历,则更能体会出景物描写中隐含着一股淡淡的忧愁。再比如《春日》一诗,结合诗人的生活时代,可知诗人并未去过诗中提到的泗水,从而可知诗歌另有深意,可以有另一种理解方法。

(3)留心标题,领悟情感。标题有时可暗示诗歌的主旨和情感。

【预设】:教师可出示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让学生说说从中可看出这是一首什么主题的诗。从标题的“送”字可看出这是一首送别诗。送别诗往往写的是诗人送别朋友或亲人时的所见、所想、所感,表达依依不舍之情,或抒发送别时的离愁别绪。

(4)抓住古诗中的一些惯用意象去理解诗词,如送别诗中常用“柳”,表达思念常用“雁”“红豆”,表现志趣常用“竹”“兰”“梅”“菊”等。这也属于文化常识,但更具体。

【预设】:出示王维的“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红豆代表着相思,所以诗中才会说“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还可出示苏轼的《赠刘景文》中“菊残犹有傲霜枝”一句,句中提到了菊,可见菊的精神,其中便有一种赞美之情。

(5)留心诗歌中描写景物的色彩,体会作者的情感基调。

【预设】:一般来说暖色调显示出积极的、欢快的、昂扬的感情基调,而冷色调则显示出悲苦的、孤寂的、冷清的基调。教师可出示一些诗句,如“千里莺啼绿映红”“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这里的色彩是明丽、鲜艳的,写出了诗人轻快、舒展的心情;“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则用黄、白这种凄清的色彩抒发了一种悲凉、衰老之感。

(6)寻找诗眼。有些诗中有反映诗人心情的动词或形容词,如“惜”“哀”“愁”“悲”“痛”“思”等。

【预设】课件出示诗句,让学生寻找其中的诗眼。

①但悲不见九州同(“悲”写出了诗人悲愤的情绪。)

②日暮客愁新(“愁”写出了诗人行旅之中的愁思。)

③低头思故乡(“思”写出了诗人的思乡之情。)

④独钓寒江雪(“独”刻画出钓者远离尘俗,清高脱俗、傲岸不群的个性特征。)

小结:同学们,古典诗词是我们中华文化中的宝贵财富,值得我们深深挖掘、不断探寻。所以,尽管我们刚才一起交流了这么多学习古诗词的方法,但也只是皮毛而已,而每一首诗词,都有着独特的魅力。在以后的学习中,希望我们能真心爱上古诗词,用心去倾听诗人的吟哦,用心去感受诗歌的意境,用心去体会诗人的情感。

学习任务二:日积月累

(设计意图:“交流平台”的主题是诗词,“日积月累”的主题是传统文化知识,它们都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结晶。在学完“交流平台”之后,又用诗的形式自然过渡到含数字“五”的词语的学习。)

1.教师出示诗句,学生齐读,说说自己的发现。

过渡:在刚才的学习中,我们读了不少古诗词,大家是不是还意犹未尽呢?那么现在请大家再齐读下面这些诗句,读完后请大家说说你有什么发现。我给大家提示一下,这些诗句有一些共同点。大家开始读吧!

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李白)?

有时五峰气,散风如飞霜。(杜甫)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韩翃)

城阙辅三秦,烽烟望五津。(王勃)

荣光休气纷五彩,千年一清圣人在。(李白)

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李商隐)

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白居易)

长江一帆远,落日五湖春。(刘长卿)

2.学生读一读课本上的字词,注意读准字音。

◆易读错的音:

“五行”的“行”读作xínɡ,不要误读作hánɡ。

“五音”中的“角”读作jué,不要误读作jiǎo。

3.请学生自行翻看词典,疏通字义。教师可出示相关图片,以助理解。

字词解释:

[五行]指金、木、水、火、土五种物质。我国古代思想家试图用这五种物质来说明世界万物的起源,中医则用五行来说明生理病理上的种种现象。

[五谷]五种谷物,古书上有不同的说法,如稻、麦、黍、菽、稷或稻、黍、稷、麦、豆,总之是泛指粮食作物。

[五音]我国五声音阶上的五个级,相当于现行简谱上的1、2、3、5、6。古代叫作宫、商、角、徵、羽。

[五彩]原指黄、青、赤、白、黑五种颜色,后泛指各种颜色。

4.学生通过查看词典,找到更多用“五”来概括事物类别或种类的词语,依照课本中的例子进行概括,可以加以解释。

示例:

[五官]耳、目、口、鼻、舌 [五毒]蝎、蛇、蜈蚣、壁虎、蟾蜍

[五方]东、西、南、北、中 [五味]酸、甜、苦、辣、咸

[五脏]心、肝、脾、肺、肾 [五常]仁、义、礼、智、信

[五德]温、良、恭、俭、让 [五伦]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五种伦理关系)

[五经]《易》《书》《诗》《礼》《春秋》(这是五种儒家经书)

小结:其实不仅仅是数字五,其他数字在我国传统文化中都有着非常特殊的含义。数字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一种有趣的现象,从一到十,几乎涉及了我国传统文化的方方面面。比如“四”,就有四方、四海、四呼、四声、四体;再比如“九”,有九天、九鼎、九宫、九泉、九州……。大家如果感兴趣,可以多找找这方面的资料,相信大家会有更多收获。

学习任务三:词句段运用(一)

(设计意图:这里是要求学生结合课题寻找课文中的关键句,但要跟学生明确,课文中的关键句不止一句,可能每个自然段都会有一个关键句,通过数个关键句加以概括,我们便能概括出文章的主要内容。)

1.教师提示学习内容,学生阅读“词句段运用”第1小题。

导语:同学们,如果大家留意本单元的单元导读页上的文字,就会知道我们这个单元学习的一种重要的阅读方法就是抓关键句来把握文章的主要观点。在学习本单元的课文时,我们便多次运用这种阅读方法去把握作者的观点,体会作者的情感。所以,今天的这节课,我们要把这种方法复习一下,大家都掌握得怎么样呢?请大家阅读课本第1小题,可读出声,反复多读几遍。

2.同桌间互相交流,找出这段话中的关键句。

3.学生汇报交流结果。

【预设】:这段文字主要讲了两个方面的内容,前两句讲人们在城市里植树,把树木花草比作“绿色卫士”“城市之肺”。后一句则具体讲了花草树木是如何来改善城市居住环境的。这三句话,到底哪一句是关键句?学生可能会选择第一句,那么教师可让学生把后面的文字遮住,再来看一看单从这一句话中能得到哪些信息。很明显,这句话只是单纯叙述了人们在城市里种植花草树木的事实,囊括不了后面的内容,从中也无法看出作者的观点如何。学生也可能会选择第三句,这句话比较长,介绍了“绿色卫士”的具体工作机制,但如果我们抓住句首的“因为”,便可知这句话是在解释第二句话中为什么给予了花草树木以“绿色卫士”和“城市之肺”的称号,可见这句话是在解释第二句话。所以这段文字的关键句应该是第二句。

概括观点:在城市中种植花草树木非常重要,它们是城市的“绿色卫士”“城市之肺”,改善着城市的居住环境。

4.结合更多实例,学习寻找关键句、通过关键句把握主要观点的阅读方法。

(1)明确关键句的含义和类别。

(课件出示文字)

关键句具有一定的概括性、引领性,在表达上常以议论或抒情的方式出现,语言凝练。在形式上表现为总领句、总起句、评价句、过渡句、哲理句等。抓关键句是一个很重要的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

(2)结合课内语段,让学生尝试抓住关键句概括主要观点。

语段一:(课本第11课《故宫博物院》第2自然段。)

语段二:(课本第15课《夏天里的成长》第2自然段。)

预设:让学生将课本翻至对应页码,阅读这两个自然段,再概括作者的主要观点。这两个段落比较有代表性,学生找出关键句的难度不大。《故宫博物院》中第2自然段的关键句在段末,《夏天里的成长》中第2自然段的关键句在段首。

(3)结合本单元课文,体会寻找关键句的好方法——结合课题。

过渡:我们学习的这个单元的《只有一个地球》和《青山不老》这两篇课文有一个共性,那就是课题即文章主题和中心的提炼,我们通过先看题目,再去找关键句会更明显地体会到这一点。让我先把这两篇课文的课题写下来。

①板书课题,分别写在黑板的左右两边,以方便后来书写相应关键句。

②学生分成小组,分别寻找两篇课文中与课题相关的关键句。

③汇报所找的句子,若不全面或有错误,其他小组成员可进行补充或纠正。

明确:

《只有一个地球》:只有一个地球,如果它被破坏了,我们别无去处。

《青山不老》:他觉得种树是命运的选择,屋后的青山就是生命的归宿。

这位普通老人让我领悟到:青山是不会老的。

学习任务四:词句段运用(二)

(设计意图:遵循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的规律,提炼信息,重新整合,比较分析,将单点的信息连成线、结成网、筑成块,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构建学生的认知结构和思维方式。)

1.谈话引入。

过渡:同学们平时是怎么上学的?有自己乘坐公交车来上学的吗?(学生举手示意。)能跟大家说说你每天是怎么乘坐公交车的吗?请把乘车时间、路线跟大家说清楚。

预设:六年级的学生独自乘坐公共汽车并不是什么难事,肯定有学生每天独自乘坐公交车上学,让他给大家分享一下,能自然过渡到接下来的学习中。而且肯定也有些学生没有自己一个人乘坐过公交车,听其他同学讲独自乘坐公交车的事,也能起到一些激励作用,鼓励他们也尝试独立出行。

2.阅读课本第2小题中的图文,读完后用笔圈画出重点信息。

(1)交流关键字词和信息。

明确关键词:“温泉镇”“早上九点以前”“宋家洼”。

(2)弄清小林同学的乘车要求,交流关键字词和信息。

明确要求:①从温泉镇到宋家洼;②早上九点以前到达。

3.采用排除法确定乘车方案。

(1)阅读泡泡框中的提示文字,读懂其中的信息。

(2)同桌交流共有几种乘车方案,再从中选择最佳方案。

(3)汇报交流。

【预设】

生1:我看了三个公交站牌上的首班车时间,763路首班车是9点,很显然可以把它排除在外,因为小林希望九点以前到达外婆家,搭这路车是不可行的。

生2:排除了763路,86路和65路车都不能从温泉镇直达宋家洼,所以只能换乘。小林可在温泉镇乘坐65路车,在四通桥站或桐荫街站下车,再换乘86路车到达宋家洼。这是两种乘车方案。

生1:可是如果在四通桥站下车换乘86路车的话,就要再坐四站路才能到达宋家洼,公交车停靠的站点越多,需要的时间就越长。所以最好在桐荫街站换乘86路车,这样只用再坐一站就到宋家洼了。

生2:对,在桐荫街站换乘这种方案只需乘坐6站。如果选择在四通桥站换乘的话,共需乘坐8站。

4.学生结合乘坐公交车的经验,说说乘坐公交车还需注意什么。

预设:除了注意首班车时间、末班车时间、选择最佳换乘方案外,还有一些细节在搭乘公交车时要注意的。学生们说完后,教师可以进行补充、小结。

示例:

(1)注意去行和回行,不要坐反方向。注意站牌上的箭头指向,指向哪边就表示公交车去往哪个方向。

(2)有些公交车在某些站点会有去行无或回行无的情况,也就是去的时候停靠某站点,但回来的时候却不在这个站点停靠。

(3)看清公交车上的数字,不要上错车。比如618和678,588和568,在比较着急的时候很容易上错车。

(4)注意改线路通知。有时因某些特殊原因,会有改线路的情况,要注意相关的告示文字,若看到相关告示在上车时可询问司机。

(5)独自乘车时要注意安全,要把贵重物品看管好。

(6)注意车上的站点提示,不要坐过站。

课堂小结:

同学们,这节课把“交流平台”与“日积月累”放在了一起学习,因为这两个板块中提到的内容都与我们的传统文化知识积累相关。学习古诗词,不仅仅是背诵那么简单,我们得读懂、读透、读出情感。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我们需要学习的东西很多,今天我们只是从数字“五”中窥到了一点精彩之处,还有更多更精彩的东西等着我们去发现、去学习、去积累;运用抓住关键句来把握主要观点的阅读方法,我们能提高阅读理解能力、概括能力,不仅仅对我们学习课文很有帮助,对我们阅读课外书也能起到很大的帮助,这告诉我们阅读时不能囫囵吞枣,不挑重点,一定要抓住重点的句子去读。阅读公交站牌看似简单,却也有不少学问呢!我们要多动动脑,仔细观察,就能更加准确、快速地到达目的地。下次再和爸爸妈妈出去玩,你们可以试着选择乘坐公交车,乘车方案则由大家来规划,相信大家一定都能做好!

自主作业:根据自己的情况,可以选择一项或两项完成。

1.积累与传统文化知识相关的古诗句。

2.交流选择公交车乘坐方案以及乘坐地铁、火车的注意事项。

板书设计:

语文园地

读古诗词 了解传统文化常识

借助注释 想象画面

抓住关键句 把握主要观点

提取重点信息 解决生活问题

返回
顶部